[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终端MCU附件的EOL下线检测办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84366.8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1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周沛泽;张可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域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李佼佼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终端 mcu 附件 eol 下线 检测 办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联网终端MCU附件的EOL下线检测办法,涉及MCU附件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MCU接受EOL测试台架信号;判断SCMD是否大于0xE0;判断SCMD后面的长度位是否大于5。本发明针对现有的MCU附件测试,当反馈测试失败时,无法快速找出问题所在,费时费力的问题,将CAN通讯报文转发到指定附件通讯线路上的方法,在正常或异常状态下均可对附件进行诊断,快速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MCU附件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联网终端MCU附件的EOL下线检测办法。
背景技术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延伸,被认为是物联网体系中最有产业潜力、市场需求最明确的领域之一。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用户对车联网功能的需求,使得车联网相关产品,特别是作为车联网核心控制器的车联网通讯终端(TBOX)需求量日益递增。
TBOX生产线产品下线时,传统的人工测试效率无法满足大批量出货需求,因此渐渐被自动化下线测试EOL(End of Line Testing)所取代。针对TBOX而言,下线测试EOL主要针对其各项功能进行,通过事先定义的自动化下线通信协议报文,测试包含通讯功能在内的各项软硬件基本功能。
EOL测试时,主要使用控制器局域网络(CAN)通讯与微控制单元(MCU)进行交互,通过下发指定的指令,通过MCU的反馈,判断状态是否符合预期。MCU除了自身状态的判断外,还需要通过其他通讯协议去诊断附件(包含蓝牙模块、4G通讯模块等等),确保EOL测试有效进行。
MCU与附件的通讯包含UART、SPI、I2C等协议模式,以UART与蓝牙模块通讯为例:
为了诊断蓝牙模块的状态,需要MCU通过UART发送指定的命令给蓝牙模块,同时接收蓝牙模块反馈的信息。MCU正常参与EOL测试时,会自动发送指令给蓝牙,并接收蓝牙的反馈。如果获得了正确的反馈,即表征测试通过;如果反馈异常或者超时未收到反馈,则表征测试失败。如果反馈测试失败,测试过程中MCU与蓝牙的通讯不可见,无法确认问题出在哪。测试失败后需要单独对蓝牙进行测试时,则需要重新刷写测试的软件或者监控UART通讯线路,费时费力。
因此需要一种车联网终端MCU附件的EOL下线检测办法,用于在正常或异常状态下对附件进行诊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联网终端MCU附件的EOL下线检测办法,通过将CAN通讯报文转发到指定附件通讯线路上,用于在正常或异常状态下对附件进行诊断,解决了现有的MCU附件测试,当反馈测试失败时,无法快速找出问题所在,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车联网终端MCU附件的EOL下线检测办法,包括包括以下步骤:S1:MCU接受EOL测试台架信号;S2:判断SCMD是否大于0xE0;若是,进行S3;若否,执行对应SCMD的测试,再进行S8;S3:判断SCMD后面的长度位是否大于5;若是,以多帧的形式解析数据,再进行S4;若否,以单帧的形式解析数据,再进行S4;S4:发送给指定的附件;S5:等待响应;若超时无响应,回复否定响应码NRC,后面全部设为0xFF,即NRC+SCMD+0xFF,再进行S8;若收到响应,进行S6;S6:判断是否为肯定响应;若是,回复肯定响应码PRC;若否,回复否定响应码NRC;S7:判断是否为多帧;若是,回复肯定响应码PRC,后面跟SCMD和响应的数据1,即PRC+SCMD+数据1;若否,回复否定响应码NRC,后面跟0x00和附件回复的数据2,即NRC+0x00+数据2;S8:执行反馈。
进一步地,所述SCMD表示多帧的组号;所述SCMD在0xE0到0xFF之间时,表示后续的数据是需要通过UART发送给附件的,其中SCMD最后的一位代表长度;所述0xE0为第一帧。
进一步地,所述S4中指定的附件包括蓝牙模块和4G通讯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域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域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43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