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化立体料仓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9528.9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4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管允劼;任玥;秦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65G47/9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余翔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化 立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化立体料仓,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用于堆放物料的货架,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上滑动布置有第一基座,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基座在第一滑轨上滑动的第一动力机构;底板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底板上设置有垂直于底板的立柱,立柱上滑动布置有第二基座和用于驱动第二基座相对于立柱滑动的第二动力机构;第二基座上设置有用于抱夹物料的平行气爪;本发明的智能化料仓替代了传统人工上下料的方式,可实现物料的自动上料和下料,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杜绝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化立体料仓。
背景技术
料仓是用来堆放物料的场所,生产出的物料先放入料仓暂存,待使用时再从料仓内取出。料仓包括底板和设置的底板上的货架,物料堆放在货架上。传统料仓的上料和下料方式均为人工操作,具体为:上料时,操作人员徒手将生产出的物料搬运至货架上暂存;下料时,操作人员再将物料从货架上取出。可以看出,传统料仓的上下料方式操作复杂、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由于货架高度较高,操作人员需要借助梯子等辅助设备进行相关操作,因此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料仓上下料方式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及操作过程具有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化立体料仓。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智能化立体料仓,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用于堆放物料的货架,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上滑动布置有第一基座,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基座在第一滑轨上滑动的第一动力机构;底板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底板上设置有垂直于底板的立柱,立柱上滑动布置有第二基座和用于驱动第二基座相对于立柱滑动的第二动力机构;第二基座上设置有用于抱夹物料的平行气爪。通过第一动力机构可驱动第一基座在第一滑轨上滑动,进而带动平行气爪同步移动,对同水平不同位置的物料进行夹取;再通过第二动力机构驱动第二基座相对于立柱滑动,进而带动平行气爪随第二基座在竖向上移动,对竖向上不同位置的物料进行夹取;此外,底板上的万向轮方便对料仓进行移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智能化料仓替代了传统人工上下料的方式,可实现物料的自动上料和下料,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杜绝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是,第一动力机构包括布置在第一滑轨上的第一齿条、布置在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减速电机和与第一减速电机相连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齿合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沿立柱竖向布置的同步带、主动同步带轮、从动同步带轮和驱动主动同步带轮的第二减速电机。本发明的第一动力机构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具有传递动力大、传动效率高、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等优点。第二动力机构采用同步带传动的方式,具有传动平稳、传动效率高、传动准确、噪声低、维护保养方便、维护费用低等优点。第二动力机构用于竖向上传输,若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可能会出现脱齿的现象,为此第二动力机构优选为同步带传动。
进一步的是,第二基座上水平布置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与第一滑轨相互垂直,第二滑轨上滑动布置有第三基座和驱动第三基座在第二滑轨上滑动的第三动力机构,平行气爪布置在第三基座上。第三动力机构可驱动平行气爪在垂直于第一轨道方向上的平面内移动,便于平行气爪在货架内外移动,从而便于平行气爪对物料的存放和夹取。
进一步的是,第三动力机构包括布置在第二滑轨上的第三齿条、布置在第三基座上的第三减速电机和与第三减速电机相连的第三齿轮,第三齿轮与第三齿条齿合连接。第三动力机构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具有传递动力大、传动效率高、寿命长,工作平稳,可靠性高等优点。
进一步的是,第三基座上转动的设置有第四基座,平行气爪设置在第四基座上,第三基座上设置有驱动第四基座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第四动力机构。第四动力机构可驱动平行气爪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使平行气爪可以在不同的货架之间往复切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进一步提高了料仓的智能化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95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坡道礓磋施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视挂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