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极化可翻转天线传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6924.6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01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彪;邱坤滨;房景仕;廖攀攀;何文杰;陶国灿;徐畅;郭向东;孔卫东;余澍民;王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5/24 | 分类号: | H01Q15/24;H01Q1/08;H01Q1/12;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花锦涛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化 翻转 天线 传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极化可翻转天线传动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固定机座、动机座、阵子组件、机架、升降组件,其中,驱动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驱动机构与设置于机架内部的传动组件的一端连接,传动组件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机座、动机座与阵子组件连接,固定机座固定于机架的周侧,固定机座远离机架的一端与动机座铰接,动机座能够绕着铰接轴线转动,动机座的顶部通过连接件与升降组件连接,升降组件的底部与机架连接,升降组件通过连接件带动动机座翻转。本发明可以实现变极化天线传动装置采用单一的驱动机构同步控制四个阵子极化方式和翻转,有多种极化方式,且具有结构简单;所有阵子都可以进行工作,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极化可翻转天线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天线的变极化技术是雷达探测系统中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类技术,快速成为雷达电子战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目前天线的极化方式主要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通过调整天线极化方式接收所需要信息。
现有的变极化天线装置在应用极化工作方式时,其他极化方式下的阵子不会参与工作,例如公知的一种变极化天线单元(申请号为CN112003005A),其包括结构相同且彼此对称设置的第一振子和第二振子,所述第一振子和第二振子均为直角梯形结构;本发明组合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两种天线单元,并按照九十度相位差布置可辐射圆极化波形,这个系统经相位控制也可发射椭圆极化电磁波信号和斜极化电磁波信号,但是该专利方案中,通过安装多个不同极化方式的阵子来切换极化方式,耗费大量成本和空间,且在应用其中一种极化方式工作时,其他极化方式下的阵子不参与工作,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变极化可翻转天线传动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变极化天线应用一种极化方式工作时,其他阵子不参与工作而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变极化可翻转天线传动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固定机座、动机座、阵子组件、机架、升降组件,其中,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所述驱动机构与设置于机架内部的传动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机座、动机座与阵子组件连接,所述固定机座固定于机架的周侧,所述固定机座远离机架的一端与动机座铰接,所述动机座能够绕着铰接轴线转动,所述动机座的顶部通过连接件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的底部与机架连接,所述升降组件通过连接件带动动机座翻转。
驱动机构工作通过传动组件可以调节阵子组件变动,而升降组件上升的时候,收紧连接件从而将动机座向上翻转,升降组件下降的时候,使连接件变长从而将动机座向下翻转,实现变极化天线传动装置采用单一的驱动机构同步控制四个阵子极化方式和翻转,有多种极化方式,且具有结构简单;所有阵子都可以进行工作,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小锥齿轮、大锥齿轮、第一主锥齿轮a、第一从锥齿轮b、第一传动轴、第二主锥齿轮a、第二从锥齿轮b、第三主锥齿轮a、第三从锥齿轮b、第二传动轴、第四主锥齿轮a、第四从锥齿轮b、第五主锥齿轮a、第五从锥齿轮b、第三传动轴、第六主锥齿轮a、第六从锥齿轮b、第四传动轴、第七主锥齿轮a、第七从锥齿轮b;
所述小锥齿轮固连在驱动机构输出轴上,所述小锥齿轮与大锥齿轮相互啮合,且所述小锥齿轮与大锥齿轮的轴线相交,所述大锥齿轮固定连接有在第一传动轴的一端,第一传动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内腔中并靠近边缘位置,伺服电机轴线与第一传动轴的轴线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固连第二主锥齿轮a,所述第二主锥齿轮a与第二从锥齿轮b相互啮合,且轴线相交,所述第二从锥齿轮b固定连接有在第二传动轴的一端,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的内腔中并靠近边缘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69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