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性双组分防滑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3031.6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2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郭焱;刘成;王桂刚;胡庆丽;杜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爱尔家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7/62;C09D7/6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魏毅宏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组分 防滑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水性双组分防滑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水性涂料技术领域,由A组分和B组分组成,A组分包括基体树脂、填料浆、防滑颗粒等,B组分包括亲水性脂肪族多异氰酸酯、溶剂;A组分与B组分的质量比为5:1。其中,基体树脂包括:羟基丙烯酸树脂和端羟基有机硅树脂;填料浆包括:耐磨树脂、有机硅聚合物等。端羟基有机硅树脂含有羟基,能参与反应,提高交联度,在树脂内引入有机硅组分,与有机硅聚合物协同作用,利用固化过程中Si‑O‑Si键在漆膜表面聚积原理,提高漆膜硬度、耐候性、耐化性、抗划伤性;通过调整树脂整体羟值,配合固化剂控制反应速度,完成气泡导出过程,使漆膜厚涂不起泡;采用防滑颗粒的表面处理技术,增加其与树脂的结合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性涂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性双组分防滑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防滑涂料以油性防滑涂料居多,水性防滑涂料应用很少。油性防滑涂料中会添加大量苯类、醇类、酮类等易挥发有机溶剂,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存在易燃易爆风险,并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安全有很大危害。目前的水性防滑涂料存在强度不足易磨损、耐化性差、耐候性差等诸多不足。目前使用的防滑粒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无机砂粒,如石英砂、碳化硅颗粒、三氧化二铝耐磨填料、玻璃微珠、陶瓷粒料等,这种防滑颗粒优点是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高硬度、高摩擦力,缺点是比重大、易沉降、喷涂易堵枪、刷涂滚涂砂粒分散不均匀、耐冲击差易脱落;第二种是有机树脂颗粒,如树脂颗粒、废橡胶颗粒、聚脲颗粒等,这种防滑颗粒优点是比重小、不易沉降、分散均匀、有弹性、耐冲击好,缺点是摩擦力略差、黏着力差;第三种是防滑树脂,主要是有机硅改性的聚酯树脂,含有高活性基团,具有憎水性,改变漆膜状态,增加涂层摩擦阻力,优点是使涂层内外均含有活性基团,不会因为表层磨损而使摩擦力降低,缺点是价格较贵,体系不稳定。现有防滑涂料以油性为主,毒性较大,存在大量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有机溶剂,且存在火灾安全隐患。目前市面上的水性防滑涂料性能欠佳,耐化性、耐候性及防滑效果均较差,单一组份储存稳定性差,防滑颗粒易沉降分层。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满足高耐化性、高耐候性、高防滑耐磨性能要求的水性双组份防滑涂料,能减少VOC排放,使涂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人员更健康,对环境更绿色环保,且施工工艺简单并能解决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厚涂发泡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水性双组分防滑涂料,原材料易得,可采用滚涂施工,厚涂可一次成型,无需大型喷涂设备,施工简单方便;采用羟基丙烯酸树脂和端羟基有机硅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厚涂不起气泡,使涂层具有高硬度、高耐候性、高耐化性;采用防滑颗粒的表面处理技术,使颗粒表面带有大量极性基团,增加了与树脂的结合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性双组分防滑涂料,由A组分和B组分组成,按重量份计,
所述A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50-70份基体树脂、20-50份填料浆、0.4-0.8份润湿剂、0.2-0.6份消泡剂、0.2-0.6份流平剂、2-4份助溶剂、25-35份防滑颗粒;其中,
所述基体树脂为羟基丙烯酸树脂和端羟基有机硅树脂;
所述填料浆由以下原料组成:10-20份水、5-20份钛白粉、20-30份硫酸钡、20-30份是石英粉、0.2-0.8份分散剂、3-5份防沉剂、0.2-0.6份消泡剂、3-10份防滑剂、5-10份耐磨树脂、10-20份有机硅聚合物、0.2-0.5份紫外吸收剂;
所述B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15-25份亲水性脂肪族多异氰酸酯、10-15份溶剂;
使用时,所述A组分与B组分按质量比5: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用滚筒直接涂刷施工。
进一步地,所述防滑颗粒包括经表面处理的碳化硅纤维、橡胶颗粒、碳化硅颗粒,质量比为(5~10):(15~25):(65~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爱尔家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爱尔家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30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