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2534.1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1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毛燕芳;江伟;程冬伟;管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骏键 |
地址: | 2000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生 动植物 综合 净化 处理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过滤槽,所述第一过滤槽用于接收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并对尾水水体进行初次过滤处理;
第一稳定池,所述第一稳定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过滤槽处理得到的尾水水体,并对尾水水体进行充分静置处理;
第一生物净化池,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稳定池处理得到的上层尾水水体,并对上层尾水水体进行初次净化处理;
第二生物净化池,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池用于接收第一生物净化池处理得到的尾水水体,并对尾水水体进行二次净化处理;
第二过滤槽,所述第二过滤槽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池处理得到的尾水水体,并对尾水水体进行二次过滤处理;
曝气池,所述曝气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过滤槽处理得到的尾水水体,并对尾水水体进行曝气处理;以及
第二稳定池,所述第二稳定池用于接收所述曝气池处理得到的尾水水体,并对尾水水体进行充分静置处理和消毒处理,再将处理得到的上层尾水水体对外排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槽和/第二过滤槽包括:
过滤槽体,所述过滤槽体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以及
设置在所述过滤槽体内且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排水口之间的多层过滤结构,所述多层过滤结构由沿排水方向依次铺设的火山岩石层、陶瓷环层、吸氨石层、石英细菌球层、活性炭层和细砂层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池包括第一池体、种植在所述第一池体的底部上的第一沉水植物以及养殖在所述第一池体内的第一水生动物;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池包括第二池体、种植在所述第二池体的底部上的第二沉水植物、养殖在所述第二池体内的第二水生动物以及种植在所述第二池体的水体表面上的挺水植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水植物和/或第二沉水植物为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穗状狐尾藻或者微齿眼子菜中一种或多种组合,其种植密度为27株/㎡~45株/㎡。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生动物和/或第二水生动物为环棱螺、螺蛳、无齿蚌、青虾、鲢鱅鱼、多辐翼甲鲶、少量肉食性鱼类或者杂食性鱼类中一种或多种组合;其中,所述环棱螺、螺蛳以及无齿蚌的养殖密度为700g/m3~800g/m3,所述青虾、鲢鱅鱼、多辐翼甲鲶以及少量肉食性鱼类以及杂食性鱼类的养殖密度为80g/m3~100g/m3。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花叶芦竹、香蒲或者水生鸢尾中一种或多种组合,其覆盖率为25%~3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稳定池所取的上层尾水水体为位于所述第一稳定池的整体水位的三分之二以上高度的水体,从所述第二稳定池所取的上层尾水水体为位于所述第二稳定池的整体水位的三分之二以上高度的水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尾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物收集装置,所述底物收集装置一方面用于对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池内的水生动物排泄物和枯萎后的沉水植物进行收集风干处理,并输送至燃烧发电站作为固体燃烧材料;另一方面用于对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池内的水生动物排泄物和枯萎后的沉水植物进行收集风干处理,并输送至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池内,用作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池种植的挺水植物的肥料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253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