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心传动浓密系统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51034.X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6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孟晓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0 | 分类号: | B01D21/00;E04H7/18;E02D29/045;E02D27/38;E02D27/42;E02D29/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芶雅灵;何强 |
地址: | 617099 四川省攀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心 传动 浓密 系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中心传动浓密系统施工方法,属于浓密池施工领域,目的是缩短施工周期。步骤一,中心圆基础施工;中心柱基础施工;地下通廊施工和泵房的地下部分施工;步骤二,土方回填;步骤三,浓密机的主要部件安装;步骤四,浓密池的池体安装;泵房的地面部分施工;步骤五,浓密机的附件安装。通过将浓密机的主要部件在泵房、地下通廊、中心圆基础、中心柱基础及泵房等地下部分与浓密池的池体及泵房地面部分之间进行施工,合理安排了相关专业的交叉施工,达到缩短施工周期的目的,还利于减少大型吊车及铺设滑道等设施的投入,利于节约机械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浓密池施工领域,具体的是中心传动浓密系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浓密系统是基于重力沉降作用的固液分离设备,广泛用于湿法冶金、选矿厂等需要进行固液分离的生产场所。主要由圆形浓密池和浓密机两大部分组成,浓密池里悬浮在矿浆中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上部则成为澄清水,澄清水由浓密池上部溢流堰溢出,沉积到池底的矿泥由浓密机送到池底中心排矿口排出,此即为浓缩过程。一定浓度和流量的矿浆均匀地流入浓密池,浓密机平稳地连续转动,排出矿泥浆。浓密机是长期连续工作的脱水设备。
浓密池通常由混凝土或金属鞥焊结而成的带锥形底的圆筒形浅槽。浓密机可依据其传动的位置分为周边传动、中心传动两种形式,主要由驱动提升、给料筒、脱气室、耙架、给排矿系统及絮凝系统等部分组成。中心传动混凝土池体的浓密池,通常为半地下式池体,地下设置有混凝土廊道,浓缩后的矿浆经底流管及敷设在廊道内的矿浆管道泵送至矿浆处理车间。
目前,中心传动浓密系统,通常在半地下式池体建成后,采用大型吊车进行吊装或制作桁架铺设滑道对浓密机进行牵引就位。然而,浓密机安装时由于池体直径大,吊装旋转半径增大,需要大吨位的吊车;采用铺设滑道牵引就位,需要制作及安装牵引设施、滑道等,设备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辅助设施的拆除。因此,采用常规安装方法,施工周期长、机械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中心传动浓密系统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提供一种中心传动浓密系统施工方法,缩短施工周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中心传动浓密系统施工方法,中心传动浓密系统包括浓密机、混凝土浓密池、泵房以及与混凝土浓密池的地下通廊;所述浓密池包括池体和支撑池体的中心圆基础;所述池体包括池壁和锥形池底;
步骤一,中心圆基础施工;中心柱基础施工;地下通廊施工和泵房的地下部分施工;
步骤二,土方回填;
步骤三,浓密机的主要部件安装;
步骤四,浓密池的池体施工;泵房的地面部分施工;
步骤五,浓密机的附件安装。
进一步的,步骤一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浓密池的中心圆基础、地下通廊和泵房的地下部分进行土方开挖;
步骤2、施工中心圆基础、地下通廊和泵房对应的垫层和基层;
步骤3、在基层上施工中心圆基础、中心柱基础、地下通廊的底板和泵房内的设备安装基础;
步骤4、在地下通廊的底板上施工地下通廊的侧板和顶板;并施工泵房的地下部分。
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与步骤四之间,进行对浓密池的池体部分进行土方开挖。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浓密机的主要部件包括中心柱、底流短管、驱动单元、给料筒、脱气室和顶部钢平台;先安装中心柱,再安装底流短管,接着安装驱动单元,然后,给料筒和脱气室就位,最后施工顶部钢平台。
进一步的,底流短管安装时,在中心圆基础上沿其周向埋设有预埋件;底流短管外缘与预埋件固定连接,内缘与中心柱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10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火锅底油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移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