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及其数据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7440.0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5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刘苍;孟庆云;曹静文;张向明;刘金利;廖涛;霍冬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865 | 分类号: | H04L12/865;H04L12/935;H04L29/06;H04L12/4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潘杰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粒度 可重构 数据处理 架构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阵列以及数据交换模块;所述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阵列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每个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通过独立端口与所述数据交换模块电连接;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用于接收转发数据并根据报头按层分割处理后解析处理转发数据,获得所述转发数据的优先级信息以及转发目标信息;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发送转发数据以及所述优先级信息至数据交换模块;数据交换模块根据所述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转发数据的转发顺序,根据所述转发顺序将转发数据传输至相应的目标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舰船信息系统中,海量节点之间数据的交互使得网关带宽需求成倍增长,而传统的网关所使用的数据处理框架不能针对需求进行优化设计,因此,在传输数据时容易出现因带宽过低而导致数据延迟,使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以及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及其数据处理方法,以增强网关带宽,以及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以及可靠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阵列以及数据交换模块;所述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阵列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每个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通过数据发送端口与所述数据交换模块电连接;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用于接收转发数据并根据报头按层分割处理后解析处理转发数据,获得所述转发数据的优先级信息以及转发目标信息;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发送转发数据以及所述优先级信息至数据交换模块;数据交换模块根据所述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转发数据的转发顺序,根据所述转发顺序将转发数据传输至相应的目标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所述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是在一个芯片里面,各阵列也是芯片内部各模块之间连接,通过电连接进行信息交互。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接收对应总线数据和/或对应网络协议数据作为转发数据;所述目标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将处理后的转发数据转发至目标总线或目标网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包括共享寄存器堆,以及分别与所述共享寄存器堆电连接的多个粗粒度可重构核;所述共享寄存器堆用于进行各个所述粗粒度可重构核之间的数据传输;各个所述粗粒度可重构核被配置为用于进行数据接收的接收流处理器,或用于数据发送的发送流处理器,或用于数据解析和封装处理的超长指令字处理单元。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收流处理器将接收到的各部分报头数据分发至各个对应的报头处理的粗粒度可重构核,并根据报头处理的粗粒度可重构核运算结果完成对应转发操作;发送流处理器则整合报头和报文进行发送;超长指令字处理单元对分割处理后的所述转发数据进行解析处理,获得所述转发数据的优先级信息以及转发目标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数据交换模块包括第三预设数量的仲裁器;
所述仲裁器与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的数据发送端口连接,用于根据各个转发数据的优先级信息将所述转发数据依次传输至相应目标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每个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的数据发送端口均连接有一个仲裁器,该仲裁器根据请求转发的数据的优先级信息选择最高级的数据优先发送至目标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而同等级的数据则根据时间信息依次进行发送。
一种粗粒度可重构数据处理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当前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接收转发数据,并对所述转发数据根据报头按层分割处理;
同构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核对分割处理后的所述转发数据进行解析处理,获得所述转发数据的优先级信息以及转发目标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74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