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格化管理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8363.2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5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尊;季鹏;于明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天津允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9/04 | 分类号: | C05F9/04;C05F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格 管理 分散 式厨余 垃圾 发酵 技术 | ||
一种网格化管理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利用闲散地块将绿化与厨余垃圾处置相结合,根据空间区域分布及闲散地块规模,设计厨余垃圾处置的辐射范围,采用连续式加入有机垃圾,经好氧发酵后获得能够作为绿化种植使用的产出物,既处理了废弃物也节约了资源,不但降低了政府财政支出,同时也为美丽城市建设做贡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特别是一种网格化管理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俗称泔脚,又称泔水、潲水,是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废物,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具有有机物含量丰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烂的特点,其性状和气味都会对环境卫生造成恶劣影响,且容易滋长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因处置方法不当,它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潜在危险源。
目前已有的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填埋占用土地资源;因生活垃圾中含水率较高,焚烧过程不稳定安全隐患高。堆肥利用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与转化,然而现有的餐厨垃圾多为集中式处置,或分布于企事业单位进行处置,长距离运输造成大量运输费用的同时,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分布于企事业单位的就地处置无法服务周边区域。为此,本发明开发设计了一种网格化管理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该方法首先根据可供使用的分散性地块规模,基于网格化管理,对区域内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收集处置,同时充分利用分散地块的资源禀赋,通过绿化实现处理设施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处理废物亦能美化环境,有效实现厨余垃圾的就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网格化管理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处理技术方法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充分利用闲散地块将绿化与厨余垃圾处置相结合,利用处置后的产出物进行绿化种植,既处理了废弃物也节约了资源,不但降低了政府财政支出,同时也为美丽城市建设做贡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网格化管理的分散式厨余垃圾好氧发酵技术,根据空间区域分布及闲散地块规模,设计厨余垃圾处置的辐射范围,采用连续式加入有机垃圾,利用双螺旋输送的挤压破碎作用配合水洗,将餐厨垃圾脱盐后,固态物质进行发酵,保证堆肥过程高效、稳定、连续,由此实现餐厨垃圾高效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有效去除盐分对资源化产物的影响,步骤如下:
1)利用500-1000㎡不同形状的闲散地块进行植物种植,设计厨余垃圾处置规模1-5吨/天;
2)将厨余垃圾通过螺旋挤压机进行脱水后,进入固液分离;
3)将固形物与40-60℃热水按10:(1-3)进行混合搅拌后再次通过螺旋挤压机脱水,脱水后干物料连续进入好氧堆肥反应装置;
4)干物料序批式进入好氧反应装置后,在发酵温度45-70℃下,好氧发酵6-8小时;
5)产生的气体经除臭装置净化后直接排放;
6)待固体产出物湿度为20-30%时即完成反应;
7)产生的含盐废水经净化后循环回用。
所述厨余垃圾为食堂、餐饮企业、居民垃圾分类后的湿垃圾、果蔬垃圾等一种或多种。
所述反应的产出物为土壤改良基质,有机质含量为75-90%,pH4.5-6。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利用闲散地块将绿化与处置相结合,在网格化管理下,不但提高闲散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使周边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本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厨余垃圾的运输费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其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天津允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开大学;天津允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3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