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6093.3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5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涛;杨荣峰;王明轩;张翰林;陈石杰;李广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曲艳 |
地址: | 2661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送风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控制器、空调机组及风量调节板,所述轨道车辆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检测全部进出乘客的第一传感器和可检测成人乘客的第二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按预定程序模拟算出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并根据乘客数量控制所述风量调节板,调节风量档位。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应用所述控制方法的轨道车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可根据车厢内乘客数量控制风量调节,在降低风机功率的同时减少了新风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可根据乘客数量调整车厢内新风量的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动车组空调通风系统通过送风道、回风道、废排风道调节车厢各部位对送风量、回风量和新风量的需求,达到车内环境温度、压力控制的目的。通风系统除了为乘客提空新鲜空气外,还需同时保证车厢内适当的压力,即当车外压力发生明显变化时,通风系统会将车厢内气压维持在一个令人舒适的水平。
根据EN13129标准要求,在设计通风系统时,新风量按照最大定员人数下新鲜空气量10~20m3/人/h设计。依据最大定员人数的设计方式,没有考虑到淡季车厢内实际乘客数量可能远小于最大定员人数,且成人和儿童对于新风量的需求有差别,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影响空调装置的经济性,造成了能源浪费。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根据车厢内实时人数实现动车组分级送风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可根据车厢内的实际乘客数量调整车厢内的新风量,在降低风机功率的同时减少了新风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其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控制器、空调机组及风量调节板,所述轨道车辆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检测全部进出乘客的第一传感器和可检测成人乘客的第二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按预定程序模拟算出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并根据乘客数量控制所述风量调节板,调节风量档位。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控制风量调节板的开合角度,调节风量档位,所述控制器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的80%时,将风量调为5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60%而小于80%时,将风量调为4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40%而小于60%时,将风量调为3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20%而小于40%时,将风量调为2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小于最大定员人数20%时,将风量调为1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乘客数量为N1,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乘客数量为N2,所述控制器综合计算得到的总人数为(N1+N2)/2。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可接收本次列车的售票信息,所述售票信息的乘客数量与所述控制器计算得来的乘客数量互为冗余,以两者的最大值为调节风量档位的基础。
进一步的,所述售票信息中,成人乘客数量为N3,儿童乘客数量为N4,用于调节风量档位的乘客数量为N3+N4/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放置在距离车厢地板10-30cm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感器放置在距离车厢地板140cm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同时监测乘客的体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同时监测到乘客体温超过第一预定限值时,进行成人体温异常预警,当只有所述第一传感器监测到某乘客体温超过第二预定限值时,进行儿童体温异常预警。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60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