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及该系统在电梯上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5413.3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6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汤斌;代理勇;肖渝;戴若辰;赵明富;王亚杰;王博思;詹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梯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83 | 分类号: | G01N27/83;B66B7/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项晓丹 |
地址: | 40224***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丝绳 检测 系统 电梯 应用 | ||
1.一种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磁检测单元、磁化单元、信号处理控制单元、数据通讯单元、云服务平台和检测终端;
所述磁检测单元包括用于对钢丝绳的漏磁信号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磁传感器组件对钢丝绳的漏磁信号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驱动电路;
所述磁化单元包括用于产生励磁磁场的励磁线圈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励磁线圈组件产生励磁磁场的线圈控制电路,所述励磁线圈组件套设在钢丝绳外并与钢丝绳同轴设置,以使得所述励磁线圈组件产生的励磁磁场能够将对应位置的钢丝绳沿其轴向进行磁化;
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与所述磁检测单元电连接,以为所述传感器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磁传感器提供控制信号,并接收处理所述磁传感器组件检测的钢丝绳的漏磁信号,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磁化单元电连接,以为所述线圈控制电路驱动所述励磁线圈组件产生励磁磁场提供控制信号;
所述数据通讯单元还分别与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和所述云服务平台进行数据连接,以将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转换处理后的钢丝绳的漏磁信号数据发送至所述云服务平台;
所述云服务平台与所述检测终端数据连接,以将接收的经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转换处理后的钢丝绳的漏磁信号数据保存处理后实时发送至所述检测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线圈组件包括两个尺寸相同且整体呈圆形结构的第一励磁线圈和第二励磁线圈,所述第一励磁线圈和所述第二励磁线圈共轴并沿轴向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励磁线圈和所述第二励磁线圈的轴向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励磁线圈的半径,所述第一励磁线圈和所述第二励磁线圈内的励磁电流大小相同且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传感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励磁线圈和所述第二励磁线圈轴向间距的中间位置,且所述磁传感器组件包括多个沿钢丝绳周向均布的磁传感器,以使得多个所述磁传感器能对所述钢丝绳周向的对应位置进行漏磁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传感器为隧道磁电阻传感器,所述磁传感器组件包括8个沿钢丝绳周向均布的隧道磁电阻传感器,且每个所述隧道磁电阻传感器的周向检测角度为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检测单元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整体呈圆环形结构并同轴套设在钢丝绳外, 8个所述隧道磁电阻传感器沿周向均布分布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内侧,且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外侧安装在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采用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包括滤波电路、AD转换电路和差分放大电路,所述滤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磁传感器组件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以将所述磁传感器组件的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所述AD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滤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以将所述滤波电路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所述差分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AD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以将所述AD转换电路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绳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平台采用大数据架构,依托物联网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接入,且所述云服务平台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监测及分析模块、数据交换共享模块和平台监测管理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通讯连接,以获取所述信号处理控制单元输出的数字信号;
所述数据监测及分析模块用于对检测终端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挖掘,并对物联网通讯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监测管理;
所述数据交换共享模块用于对多数据源、多数据格式提供数据接入和共享融合的接口;
所述平台监测管理模块具有远程固件升级、远程配置功能,用于对检测终端、通讯设备实现全方位的监控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梯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梯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541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