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及冰雪跑道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4668.8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8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肖恩照;唐学远;孙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01C13/06 | 分类号: | E01C13/06;E01C11/16;E01C19/50;E01H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温开瑞 |
地址: | 2001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地 冰雪 跑道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冰层(1)以及形成于冰层(1)上的雪层(2),所述雪层(2)多层叠加压实于冰层(1)上,相邻所述雪层(2)中间夹设有用于增加跑道强度的混合层(3),所述混合层(3)由冰雪和具有孔隙的材料混合构成,且所述雪层(2)靠近混合层(3)的上侧浇水形成有增暖层(4);所述雪层(2)靠近混合层(3)的下侧延伸形成有雪柱(21),所述混合层(3)靠近雪层(2)的上侧开设形成有混合孔(31),且所述雪柱(21)与对应的所述混合孔(31)构成插接配合,所述混合层(3)靠近雪层(2)的下层延伸形成有混合柱(32),所述雪层(2)靠近混合层(3)的下册开设形成有雪孔(22),且所述混合柱(32)与对应的所述雪孔(22)构成插接配合;且所述雪层(2)和混合层(3)中间埋设有骨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雪层(2)靠近冰层(1)的下侧延伸形成有底柱(23),所述冰层(1)靠近雪层(2)的上侧开设形成有底孔(11),且所述底柱(23)与对应的所述底孔(11)构成插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雪层(2)和混合层(3)的周侧均延伸形成有侧柱(51),极地跑道周围的原始积雪中开设形成有侧孔(52),且所述侧柱(51)与对应的所述侧孔(52)构成插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层(3)由冰雪和木屑混合构成;所述雪柱(21)、底柱(23)以及侧柱(51)均由冰雪和木屑混合构成,所述雪柱(21)、底柱(23)以及侧柱(51)均延伸至所对应的雪层(2)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6)包括有横向钢筋(62)和纵向钢筋(61),所述横向钢筋(62)和纵向钢筋(61)交汇形成有结合点(63),所述结合点(63)埋设于相对应的雪柱(21)、混合柱(32)、底柱(23)或者侧柱(51)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极地跑道的表层设置为混合层(3),位于极地跑道表层的所述混合层(3)包括有起降区(71)和缓速区(72),且所述混合层(3)朝向冰层(1)方向的延伸厚度由起降区(71)至缓速区(72)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位于极地跑道表层的所述混合层(3)中的骨架(6)包括有起降骨架(8)和缓速骨架(9),所述起降骨架(8)埋设于起降区(71)内,所述缓速骨架(9)埋设于缓速区(72)内;所述缓速骨架(9)的纵向钢筋(61)延伸至下层的雪层(2)中,所述起降骨架(8)的纵向钢筋(61)延伸至下层的雪层(2)的雪柱(21)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6)的纵向钢筋(61)和横向钢筋(62)上均开设形成有孔隙。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极地冰雪跑道,其特征在于:位于极地跑道表层的所述混合层(3)表面浇水形成有跑道面,所述跑道面对应于起降区(71)和缓速区(72)分别形成有起降面(711)和缓速面(721),且所述起降面(711)的表面粗糙度和硬度均大于缓速面(721)的表面粗糙度和硬度。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极地冰雪跑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S1.在极地的原始积雪中开挖跑道基坑,直至露出原始积雪下方的冰层(1),并留存挖出的原始积雪;
S2.预先在冰层(1)的表面开设底孔(11),在雪层(2)对应的周围原始积雪中开设侧孔(52),并在底孔(11)和侧孔(52)中压实注入混合有孔隙材料的原始积雪;
S3.对应步骤S2中开设的底孔(11)和侧孔(52),架设并焊接骨架(6),并通过模板包覆骨架(6)的纵向钢筋(61)和结合点(63),然后向模板中注入混有孔隙材料的原始积雪并压实,且模板与对应的底孔(11)和侧孔(52)配合使用;
S4.待模板中的混合积雪固化于骨架(6)上后,拆除模板,并向基坑中填充原始积雪至预先设定的高度,完成雪层(2)的构建;
S5.在步骤S4构建得到的雪层(2)表面浇水形成增暖层(4);
S6.在步骤S5构建得到的雪层(2)表面开设雪孔(22),在混合层(3)对应的周围原始积雪中开设侧孔(52);
S7.对应步骤S6中开设的雪孔(22)和侧孔(52),架设并焊接骨架(6),并通过模板包覆骨架(6)的纵向钢筋(61)和结合点(63),然后向步骤S6中的雪孔(22)、侧孔(52)以及模板中注入混有孔隙材料的原始积雪并压实,且模板与对应的雪孔(22)和侧孔(52)配合使用;
S8.待模板中的混合积雪固化于骨架(6)上后,拆除模板,并向基坑中填充混有孔隙材料的原始积雪至预先设定的高度,完成混合层(3)的构建;
S9.在步骤S8构建得到的混合层(3)表面开设混合孔(31),在雪层(2)对应的周围原始积雪中开设侧孔(52),并在混合孔(31)和侧孔(52)中压实注入混合有孔隙材料的原始积雪;
S10.对应步骤S9中开设的混合孔(31)和侧孔(52),架设并焊接骨架(6),并通过模板包覆骨架(6)的纵向钢筋(61)和结合点(63),然后向模板中注入混合有孔隙材料的原始积雪并压实,且模板与对应的混合孔(31)和侧孔(52)配合使用;
S11.待模板中的混合积雪固化于骨架(6)上后,拆除模板,并向基坑中填充原始积雪至预先设定的高度,完成雪层(2)的构建;
S12.重复上述S5-S11直至作为跑道面的混合层(3)为止;
S13.参照步骤S6-S8构建步骤S12中的混合层(3),同时需要延伸骨架(6)的纵向钢筋(61)至下方的雪层(2)或雪柱(21)中,且需要由起降区(71)至缓速区(72)减少混合层(3)的层厚,并在混合层(3)的表面浇水暖雪并振捣得到不同表面粗糙度和强度的起降面(711)和缓速面(7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466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