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8403.7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国强;洪旺松;王晓东;张寒;刘俊;李春华;宗明;纪航;张圣甫;龚黎翔;郑健;陆昱;陈妍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章蔚强 |
地址: | 20012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监测 智能 模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包括气体采样传感器和MCU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气体采样传感器采集气体信号后输入信号放大电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依次与信号降噪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依次连接,得到处理信号,然后将处理信号输出到MCU数据处理单元,通过MCU数据处理单元发布气体监测数据以及提示、报警信号。本发明能够便捷高效准确的对各类气体浓度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气体监测领域的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针对特殊封闭环境下的气体检测装置中存在几类可选用的设备。其中光谱/色谱型检测装置体积大、价格高,使用极为不便,不利于现场/在线监测;各种化学催化检测装置虽然在选择性、精度、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有提升,由于其导电率变化量与气体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常规的放大、逻辑电路基本无法补偿这种非线性关系,造成整个仪器无法准确检测报警。另一方面由于检测装置探头的温度漂移较大,连续工作特性变化大,给各类仪器的调整和使用都带来较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能够便捷高效准确的对各类气体浓度进行检测。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包括气体采样传感器和MCU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气体采样传感器采集气体信号后输入信号放大电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依次与信号降噪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依次连接,得到处理信号,然后将处理信号输出到MCU数据处理单元,通过MCU数据处理单元发布气体监测数据以及提示、报警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采样传感器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硫化氢浓度传感器和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信号输出到模数转换器得到转换信号,然后将转换信号输出到MCU数据处理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MCU数据处理单元动过通讯单元与物联网平台连接,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发送相关告警信号和气体浓度数值至控制后台。
本发明的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利用聚合物-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快速响应功能,能在启动后的5S内能完成气体环境的浓度采集,通过运算放大、算法去噪、温控补偿等处理,得到数据进行与设定值对比后,通过物联网平台发送至相关的后台,实现气体浓度状态显示与报警示意等功能。本发明采用了电化学采集方式,缩短了气体检测的时长,提升了气体检测精度,对比普通检测装置在选择性、精度、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一种多气体监测智能模组,通过气体采样传感器获取气体浓度数据信号。气体采样传感器有集成的氧气浓度传感器1、硫化氢浓度传感器2和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3组成。
气体采样传感器采集气体数据获得采样信号,经过MCP6032电路4运算放大,通过平滑稳定的上电电路避免突兀的峰值扰动微弱的采样值,得到放大信号。
放大信号依次输入信号降噪电路5和温度补偿电路6,通过算法运算消噪,通过温度补偿电路合成入温度补偿系数,实时的避免采样器的误差引起的测试结果偏差,得到处理信号。
处理信号输出到模数转换器7得到转换信号,然后输入到MCU数据处理单元8,通过MCU数据处理单元判断采样值是否达到预拟告警值。MCU数据处理单元动过通讯单元与物联网平台9连接,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发送相关信号和气体浓度数值至控制后台,如所检测值超过拟定的报警范围,则发布提示、报警信号。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8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