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型全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5235.6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青;罗冬莲;郑惠东;郑盛华;杨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A01K63/00;A01K63/04;C02F101/10;C02F101/20;C02F101/22;C02F103/08;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游学明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型 封闭式 循环 海水 养殖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型全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包括:鱼类养殖池,面积25‑30m2,水深1.0‑1.5m;所述的鱼类养殖池里养真鲷;真鲷的投放密度为10‑20尾/m3;真鲷体长12.0±3.0cm,体重56.4±25.0g/尾;净化池,所述的净化池里养海马齿,净化池规格为3.5‑4.5m×5.5‑6.5m,水深0.5‑1.0m,其等间距分割为3‑4个水道,各水道之间首尾串联,水流在水道之间“S”型绕行;海马齿的密度为20‑30株/m2,海马齿株35.9±15.0cm,平均湿重212.6±100.0g/株;循环单元,用于将鱼类养殖池中的水流至净化池中,以及将净化池中的水流至鱼类养殖池中;养殖水体在鱼类养殖池和净化池之间每日循环5‑10次。本发明构建“养殖‑种植‑水质净化”三合一生态养殖系统,形成一个能量循环利用、结构稳定的良性复合生态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型全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海水养殖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养殖规模和强度的增加,由养殖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工厂化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以工业化手段主动控制水环境,把养殖废水转变成可再利用的养殖用水,符合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是国际上公认是现代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循环海水养殖普遍运用高成本、高能耗的蛋白分离、臭氧氧化、紫外杀菌等技术实现水质净化,且养殖过程通常以适量换水来控制亚硝、氨氮等污染物的浓度,严重削弱了养殖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时无法完全实现废水的“零排放”,造成对邻近水域的污染。因此,循环海水养殖亟待寻求一条更高效低碳、经济安全的净化路线。
由于海水盐度效应以及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结构与常见陆源污水的差异,当前针对海水养殖水处理的专有技术较少。
目前已有的“鱼菜共生技术”因其环境友好、产出绿色广受认可,但其主要集中于家庭阳台式鱼菜共生和搭配餐饮、观光和科普形式的商业化鱼菜共生两种模式,且需对外排放污水造成污染。将其应用于工厂化、大规模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达到养殖水体在生态浮床净化池的高效净化,实现全封闭零排污的生态模式是较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型全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全封闭、零排放、无污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态型全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包括:
鱼类养殖池,面积25-30m2,水深1.0-1.5m;所述的鱼类养殖池里养真鲷;真鲷的投放密度为10-20尾/m3;真鲷体长12.0±3.0cm,体重56.4±25.0g/尾;水温12.0~20.0℃,溶解氧含量7.00~10.00mg/L,pH值范围为7.00~8.50;
净化池,所述的净化池里养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 Linn.),净化池规格为3.5-4.5m×5.5-6.5m,水深0.5-1.0m,其等间距分割为3-4个水道,各水道之间首尾串联,水流在水道之间“S”型绕行;海马齿的密度为20-30株/m2,海马齿株35.9±15.0cm,平均湿重212.6±100.0g/株;
循环单元,用于将鱼类养殖池中的水流至净化池中,以及将净化池中的水流至鱼类养殖池中;养殖水体在鱼类养殖池和净化池之间每日循环5-10次。
在一实施例中,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水温12.9~17.1℃,溶解氧含量7.89~9.16mg/L,pH值范围为7.63~8.32。
在一实施例中,循环单元为水泵。
在一实施例中,养殖水体在鱼类养殖池和净化池之间每日循环6-9次。
在一实施例中,真鲷的投放密度为12-18尾/m3。
在一实施例中,真鲷体长12.0±1.5cm,体重56.4±18.0g/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未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52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区饮用水除氟工艺
- 下一篇:一种冰区航线上的海冰冰厚数据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