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2669.0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3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明;刘金山;周红波;周辉;杨凡杰;余记远;周少波;李志;张金海;关汉锋;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狄宗禄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预应力 水力 膨胀 使用方法 | ||
1.一种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围岩(1)上形成钻孔(2);
步骤二:将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放入钻孔(2)中,通过注水口(8)向水力膨胀内壳(5)与水力膨胀外壳(6)之间注水,使水力膨胀外壳(6)紧贴钻孔(2)孔壁、且水力膨胀内壳(5)紧贴内杆结构(12),通过托盘(9)和螺母(10)将内杆结构(12)固定在钻孔(2)中,以完成所述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安装;
水力膨胀外壳(6)的径向膨胀对钻孔(2)施加锚杆杆体径向预应力,通过托盘(9)和螺母(10)施加锚杆杆体轴向预应力,同时实现锚杆杆体轴向和径向的预应力施加;
水力膨胀内壳(5)与水力膨胀外壳(6)的端部通过高强度粘结剂(11)密封连接,保证水力膨胀内壳(5)与水力膨胀外壳(6)的密封性;
步骤三:当围岩发生变形时,内杆锥头(4)与水力膨胀内壳(5)发生相对摩擦滑动,通过内杆锥头(4)和锥头胀壳(3)迫使水力膨胀外壳(6)发生径向膨胀,实现锚杆结构大变形,提供所述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轴向和径向的支护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内杆锥头(4)与凹槽结构(5.1)发生相对摩擦滑动,在内杆锥头(4)和锥头胀壳(3)的作用力下,凹槽结构(5.1)发生径向膨胀、且增加轴向尺寸,通过变形后的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维持对钻孔(2)施加径向预应力,且通过托盘(9)和螺母(10)完成对钻孔(2)施加轴向预应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包括水力膨胀内壳(5)、水力膨胀外壳(6)、注水口(8)、托盘(9)、螺母(10)和内杆结构(12);
水力膨胀内壳(5)和水力膨胀外壳(6)通过一根钢管压平并弯曲而成;水力膨胀外壳(6)位于水力膨胀内壳(5)外周;
水力膨胀内壳(5)设置在内杆结构(12)外周;
水力膨胀内壳(5)与水力膨胀外壳(6)的端部密封连接;
注水口(8)设置在水力膨胀内壳(5)和水力膨胀外壳(6)的端部、且位于水力膨胀内壳(5)与水力膨胀外壳(6)之间;
内杆结构(12)的端部设置托盘(9)和螺母(10);
内杆结构(12)包括锥头胀壳(3),内杆锥头(4)和内杆体(7);内杆锥头(4)设置在内杆体(7)的端部;内杆锥头(4)的锥形底部的径向尺寸大于内杆体(7)的径向尺寸;
锥头胀壳(3)设置在水力膨胀内壳(5)内壁上、且位于内杆锥头(4)与水力膨胀内壳(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凹槽结构(5.1)位于水力膨胀内壳(5)远离托盘(9)的一端;
内杆锥头(4)位于凹槽结构(5.1)内,凹槽结构(5.1)的内径与内杆锥头(4)的锥形底部的外径相配合;
锥头胀壳(3)位于凹槽结构(5.1)内壁上临近托盘(9)的一端;
锥头胀壳(3)位于内杆锥头(4)与凹槽结构(5.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变形预应力水力膨胀锚杆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内杆锥头(4)包括第一内杆锥头结构(4.1)、第二内杆锥头结构(4.2)和第三内杆锥头结构(4.3);
第一内杆锥头结构(4.1)的径向尺寸与内杆体(7)的径向尺寸相等,第一内杆锥头结构(4.1)连接在内杆体(7)远离托盘(9)的一端;
第二内杆锥头结构(4.2)位于第一内杆锥头结构(4.1)与第三内杆锥头结构(4.3)之间;第二内杆锥头结构(4.2)的尺寸小于第一内杆锥头结构(4.1)的径向尺寸、且小于第三内杆锥头结构(4.3)的径向尺寸;
第三内杆锥头结构(4.3)呈锥形结构;第三内杆锥头结构(4.3)的锥形底部的径向尺寸大于内杆体(7)的径向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266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浙贝母产地鲜切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立体停车库的防倾斜稳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