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芯生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64300.5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8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黎帆;伍超;夏稳;孙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3 | 分类号: | H01M10/058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吕露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生产系统,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电芯生产系统包括送膜装置、热压装置、卷绕装置和两个极片输送装置。送膜装置用于提供隔膜。两个极片输送装置在隔膜的移动方向上均设置于送膜装置的下游,两个极片输送装置均位于隔膜的一侧,两个极片输送装置分别用于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放置于隔膜的一侧,以使正极片单体与负极片单体沿隔膜的移动方向交替布置于隔膜上。热压装置用于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热压于隔膜上。卷绕装置用于卷绕隔膜,以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层叠布置。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生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有利于电芯生产成本的降低,且提高了电芯的生产质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锂电池(Lithium battery)是指电化学体系中含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众多优点,随着动力领域及储能领域的需求愈加巨大,近几年锂电池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锂电池需求越来越大,对电芯制造质量、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在极片组装到电芯过程中,电芯进行叠片生产是关键控制点。目前,电芯通常采用Z字型叠片方法进行叠片生产,按照顺序将隔膜、正极片单体、隔膜、负极片单体依次层叠布置,周而复始的对电芯进行叠片生产,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对电芯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时间较长,效率较低,不利于电芯生产成本的降低,且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在生产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窜动的现象,从而容易导致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错位,以造成电芯存在短路等隐患,进而降低了电芯的生产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生产系统,以改善现有叠片式的电芯的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生产系统,包括送膜装置、热压装置、卷绕装置和两个极片输送装置;所述送膜装置用于提供隔膜;两个所述极片输送装置在所述隔膜的移动方向上均设置于所述送膜装置的下游,两个所述极片输送装置均位于所述隔膜的一侧,两个所述极片输送装置分别用于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放置于所述隔膜的一侧,以使所述正极片单体与所述负极片单体沿所述隔膜的移动方向交替布置于所述隔膜上;所述热压装置在所述隔膜的移动方向上设置于两个所述极片输送装置的下游,所述热压装置用于将所述正极片单体和所述负极片单体热压于所述隔膜上;所述卷绕装置在所述隔膜的移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热压装置的下游,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卷绕所述隔膜,以将所述正极片单体和所述负极片单体层叠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生产系统设置有两个极片输送装置,将两个极片输送装置均设置于隔膜的一侧,且两个极片输送装置分别能够提供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从而通过两个极片输送装置能够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交替且间隔放置于隔膜上,进而通过卷绕装置卷绕隔膜便能够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进行层叠布置,以实现叠片式结构的电芯的生产。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生产系统对叠片式结构的电芯进行生产时无需通过单次叠片的方式对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进行依次层叠,从而极大地节省了生产时间,避免了因对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进行依次层叠所造成的时间浪费,进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有利于电芯生产成本的降低。此外,在卷绕装置的上游还设置有热压装置,通过热压装置能够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热压于隔膜,以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稳固于隔膜上,从而避免了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在运输或卷绕的过程中出现窜动的现象,以防止因正极片单体和负极片单体错位而造成电芯存在短路等隐患,进而提高了电芯的生产质量。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生产系统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单元、抓取件和旋转台;所述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正极片单体或所述负极片单体输送至所述旋转台;所述抓取件设置于所述旋转台上,所述抓取件用于抓取所述正极片单体或所述负极片单体,所述旋转台用于将所述抓取件抓取的所述正极片单体或所述负极片单体转运至所述隔膜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43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