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草纤维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64032.7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51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云;俞琰;孙志宏;程隆棣;俞建勇;李蓉丽;王西朝;况天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00 | 分类号: | D01H1/00;D01H1/14;D01H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草纤维收集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定位组件、成纱组件和卷绕组件;传送组件包括水平放置的网状传送带以及负压抽吸范围为传动带下方空间的负压抽吸装置,负压抽吸范围止于成纱组件;成纱组件包括沿X方向依次排列的加压柄、纱尾握持组件和加捻皮带组,X方向为垂直于传送带运动方向的水平方向,垂直于传送带运动方向的竖直方向为Z方向,传送带上方为Z方向的正方向,加捻皮带组由沿Z方向上下布置的加捻皮带G和加捻皮带H组成,加捻皮带G和加捻皮带H的传动方向呈一定的夹角且夹角平分线平行于X方向,加捻皮带G和加捻皮带H的间距为0。本发明的装置对纱尾的作用多样,能够精细调控对火草绒网的剥离与加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火草纤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火草属钩苞大丁草属,为菊科大丁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古人用其叶背面的白色毡毛作引火物,故名为“火草”。
火草叶片背面生长有一层交织无序的白色纤维,纤维本身短小细软,由其上的附着物互相交错粘连形成一层膜状纤维网,紧密黏附在叶片背面。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多将此绒毛层手工撕下捻线,与麻线或棉线混织成布料,用以制作火草服饰。用火草布织成的衣服绵软、耐用,有棉毛混纺的效果,且火草衣具有冬暖夏凉、越洗越白、带有天然香味的特点。用火草线制作衣服的工艺已经收录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罕见的将植物叶背毡毛纤维直接用于手工纺织的技艺。
目前制作火草线的唯一方法为人手工剥离火草叶背的毡毛纤维并手工捻线。工艺路线为:用手将一段预先制好的火草纱线按压在火草叶片的叶背绒面上,按压的同时手指加捻,按压和加捻过程同时作用,使火草叶片的叶背绒面包缠在火草纱线上,延长火草纱线。手工工艺难以掌握,剥绒捻线速度慢,效率低,极大地影响了制作火草纱线的效率。同时,手工制线工艺不确定因素大,成品纱线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因素使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受到影响,濒临失传。
因此,为了传承和发扬这项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人力、时间耗费,高效剥离收集火草纤维,需要改进火草纤维制线工艺,升级制线手段,设计一种火草纤维专用制线装备。
现有技术中的火草纤维收集装置大多都只涉及火草纤维的简单利用,未涉及火草纱线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专利CN112226861A公开了一种火草纤维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包括网状传送带和负压抽吸装置)、定位组件(包括挡板M、挡板N、钳口J和钳口K)、成纱组件(包括加压柄、夹头C、加捻皮带组和夹头D)和卷绕组件(用于收集火草纱线,同时用于与夹头C和夹头D配合,衔接前后两片火草叶片的成纱作业),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的飞跃,但是由于其假捻皮带组中的加捻皮带G和加捻皮带H的传动方向都平行于Y方向,加捻皮带组对纱尾只有沿纱线切向的加捻作用,并无其他作用,而要连续制线,一方面需要已制成之火草纱不断地被抽离成纱工作面,另一方面需要纱尾在对一片火草叶剥绒成纱完毕后,向前吐出少许头部,以便切实搭接在下一片火草叶的绒毛上,因此,需要纱尾沿纱线轴向前吐/后送,而专利CN112226861A是由夹头(在前方夹住纱尾,向前或向后送)和卷绕装置(向前卷或向后卷)一前一后共同作用,将纱线向前或向后送,连续制线效果较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火草纤维收集装置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火草纤维收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火草纤维收集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定位组件、成纱组件和卷绕组件;
本发明的收集装置主体由传送组件、定位组件、成纱组件和卷绕组件组成,火草叶片由传送组件承载,由定位组件定位,由成纱组件进行成纱作业,由卷绕组件保证连续性;当传送组件将被紧密定位的火草叶片输送至成纱组件处时,成纱组件对位于火草叶片叶背绒面上的引线同时施加按压和加捻作用,使得火草叶片的叶背绒面丛包绕接续在引线上,在卷绕组件的辅助下,实现纱线连续增长,从而制备火草纱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40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草莓害螨的综合防治方法
- 下一篇:一种超薄金属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