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6677.6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龙有为;熊海贝;陈琳;孔庆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B43/00 | 分类号: | F16B43/00;F16B31/02;G01L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贾耀淇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线 传输 智能 垫片 应用 | ||
1.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6)、保护盖(12),所述基座(16)为中空结构,所述基座(16)内设有压电陶瓷传感器(13)、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无线传输模块(25)、供电模块(22);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无线传输模块(25)依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22)分别与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无线传输模块(25)连接;所述保护盖(12)连接于所述基座(16)上;
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用于产生阻抗信号;
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用于向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发射激励信号,还用于将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产生的阻抗信号进行处理;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25)用于将处理后的所述阻抗信号传输至终端;
所述供电模块(22)用于为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无线传输模块(25)提供电源,还用于基于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发射的激励信号对所提供的电源进行交流变换处理,并发送至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6)包括第一座体、第二座体,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设于所述第一座体内,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无线传输模块(25)、供电模块(22)设于所述第二座体内,所述第一座体、第二座体内部相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12)嵌入所述基座(16)内,所述保护盖(12)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座体相对应,所述开窗上设有可自由开合的盖层(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为圆环形,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封装在环氧树脂保护层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25)采用Zig-Bee无线传输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22)包括电池、逆变器(23);所述逆变器(23)分别与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连接;所述电池分别与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无线传输模块(2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垫片(2)用于监测已安装所述智能垫片(2)的螺栓(1)的预紧力时序损失,基于所述预紧力时序损失对所述螺栓(1)进行松动识别;所述智能垫片(2)还用于监测成对安装所述智能垫片(2)的构件(3)的损伤时序演化,基于所述损伤时序演化对所述构件(3)进行损伤识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垫片(2)单个使用,采用机电阻抗法监测已安装所述智能垫片(2)的螺栓(1)的预紧力时序损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力时序损失的获取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为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提供激励信号,得到由单个所述智能垫片(2)驱动的单自由度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耦合电导纳,并通过所述电导纳获取阻抗信号,通过所述阻抗信号的值的变化得到螺栓(1)的预紧力时序损失,完成所述螺栓(1)松动程度的监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智能垫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垫片(2)成对使用,包括第一智能垫片、第二智能垫片;所述第一智能垫片作为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智能垫片的信号控制与处理模块(24)为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施加激励电信号,并通过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13)产生应力波;所述第二智能垫片作为传感器,接收到所述第一智能垫片传来的应力波后,通过所述第二智能垫片的压电陶瓷传感器(13)采集电信号,通过所述电信号的变化,对所述构件(3)进行损伤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66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车机系统获取日志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点积计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