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编织袋缝口的袋口夹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5475.X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42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易臻;杨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双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51/07 | 分类号: | B65B51/07 |
代理公司: | 辽宁鸿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杨植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织袋 缝口 夹紧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编织袋缝口的袋口夹紧装置,属于包装机械领域。该装置使用单侧固定的夹持机构,在夹紧状态下插入缝包机针脚内侧的空隙,缝口过程中夹持机构位置固定不动,确保在缝口全过程中袋口整体始终被牢固夹持。缝包机复位后,夹持机构张开,完全让出被缝口物体的通过空间,无需额外的位置转换动作,使用皮带输送被缝口物体即可;使用活动的锁紧机构对夹持机构的悬空端进行锁定以克服夹持机构单侧固定引起的刚度不足。本发明实现了对缝口前、缝口中和缝口后的袋口均牢固夹持和拉紧,缝口紧度高;确保了缝线偏离出袋口范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且无需横向平移,回收时位于输送皮带接缝中,机械复杂度、生产成本低、占地面积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装机械领域,涉及一种缝口过程中对袋口进行夹持和拉紧的装置,便于对编织袋进行缝口。
背景技术
使用缝包机对编织袋进行缝口,或者由人工手持缝包机完成,或者将缝包机固定于导轨上便于平移,以上方法仍需人工拉拽袋口以避免缝包过程中袋口回缩造成异常。
此前已有一种自动缝口设备(CN 110644147 A)通过一条斜拉的皮带将编织袋送入到缝纫机的入口,通过皮带拉动缝纫机从左到右完成编织袋的缝口,夹紧皮带随缝包机一起平移。现有的自动缝口设备(CN 110644147 A)采用了橡胶皮带结构,袋口夹持机构与缝包机同时平移,在袋口送入缝包机之前将袋口夹紧,并通过皮带略倾斜的布置产生拉紧袋口的作用。但存在如下问题:
(1)袋口夹持与收紧装置位于缝包机入口前,由于机构的限制,进入缝包机以及缝包之后的袋口无法被夹持。
(2)袋口夹持机构体积大,运行过程中要与缝包机一同平移出被包装物范围,占地面积大。
(3)为了让出缝包机与夹持机构的通道,被包装物输送机必须有一个前后平移动作,增加动作复杂度,降低可靠性。
(4)机构复杂,成本高,维护和检修难度大。
(5)由于摩檫力的不稳定,编织袋会在缝口的时候产生褶皱,或导致编织袋被带偏。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编织袋缝口的袋口夹紧装置,采用全新的机械结构实现缝口的袋口夹持与拉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编织袋缝口的袋口夹紧装置,使用单侧固定的夹持机构,其在夹紧状态下正好插入缝包机针脚内侧的空隙,缝口过程中夹持机构位置固定不动,确保在缝口全过程中袋口整体始终被牢固夹持;缝包机复位后,夹持机构张开,完全让出被缝口物体的通过空间,无需额外的位置转换动作,直接使用皮带输送被缝口物体即可;并使用活动的锁紧机构对夹持机构的非固定端进行锁定以克服夹持机构单侧固定引起的刚度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编织袋缝口的袋口夹紧装置,包括主框架1、夹持机构、夹杆悬空端锁紧机构8、辅助挡板2、缝包机9和输送皮带11。
所述主框架1为由两立柱和一横梁组成的门字形框架结构,其设于输送皮带11上方。所述输送皮带11用于输送编织袋,两输送皮带11在编织袋需缝口位置处设有接缝。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上夹杆4、上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5、下夹杆6和下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7。其中,上、下夹杆均为圆柱形,二者的一端分别通过上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5、下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7垂直安装在主框架同侧的立柱上,且上、下夹杆上下相对设置。上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5和下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7具有导向与驱动作用,分别带动上夹杆4和下夹杆6向内侧运动实现夹紧、向外侧运动实现张开。夹持机构在张开状态时下夹杆6处于输送皮带接缝中,其上表面不高于输送皮带平面,防止影响被缝口物体的输送。
所述的上夹杆固定与导向机构5包括电机,从而带动上夹杆4实现转动,以便夹持机构夹紧袋口的同时拉紧袋口;下夹杆6的杆轴固定,杆轴上套有可自由转动的轴套,跟随上夹杆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双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双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54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