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多重局域网内提供设备间通信的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0748.1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93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缀初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7/104 | 分类号: | H04L67/104;H04L67/141;H04L67/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季永康 |
地址: | 2012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重 局域网 提供 设备 通信 方法 系统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多重局域网内提供设备间通信的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方法步骤包括:S1在多重局域网内架设转发服务器,并开启网内路由器UPnP功能;S2设备经路由器接入多重局域网,通过UPnP方式获得到外网的转换路径,并向转发服务器上报;S3设备间发起通信时向转发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转发服务器根据第一判断标准,判断当前通信设备间是否可以直接连接;S4根据步骤S3当判断为可以直接连接的,根据转换路径,找出设备间最近公共祖先路由器,以令设备发起连接;S5根据步骤S3当判断为不能直接连接的,转发服务器为设备间建立缓存,来为设备间提供转发。籍此实现在复杂的多重局域网拓扑中,任意两台终端设备都能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多重局域网内提供设备间通信的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规模日益增大,网络的拓扑结构越来复杂。在不远的未来,各种局域网构造的自治域组合嵌套成将会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通信环境。
而现实应用中,路由器构造的某个子网,子网内还可能存在某个路由器构造的子网,导致物理网络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加上各种虚拟技术,容器技术,在原本复杂的物理网络环境上,再叠加一层抽象网络环境,从而导致网络中并不是任意两台设备都能完成高效的通信,甚至两台设备之间无法实现都能互相访问。
而现在对于设备间的通信的应用场景远远大于过去任何时候,随着P2P技术的发展,需要两台设备直接通信的场景越来越多,高清高码率低延迟的流媒体播放的需求,多人实时游戏,以及分布式、容器云技术等依赖虚拟局域网的技术出现,使得在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中,任意两台设备都有可能需要实现高效数据交换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重局域网内提供设备间通信的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以实现在复杂的多重局域网拓扑中,任意两台终端设备都能通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多重局域网内提供设备间通信的方法,步骤包括:
S1在多重局域网内架设转发服务器,并开启网内路由器UPnP功能;
S2设备经路由器接入多重局域网,通过UPnP方式获得到外网的转换路径,并向转发服务器上报;
S3设备间发起通信时向转发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转发服务器根据第一判断标准,判断当前通信设备间是否可以直接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判断标准的判断步骤包括:S3.1 当判断设备的转换路径存在重复时,判断不可直连;S3.2 当未存在步骤S3.1情况时,判断可以直连;S3.4 当存在步骤S3.2判断结果下直连失败时,判断不可直连;
S4 根据步骤S3当判断为可以直接连接的,根据转换路径,找出设备间最近公共祖先路由器,以令设备发起连接;
S5 根据步骤S3当判断为不能直接连接的,转发服务器为设备间建立缓存,来为设备间提供转发。
其中当设备请求UPnP时,若发现其转换路径中出现IP重复时,则开启一个进程连向转发服务器,并监听预设端口以接收数据;当发信端设备欲与其通信时,则向转发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由转发服务器向其转发;
其中当设备间以公共祖先路由器连接失败时,收信端设备开启一个进程连向转发服务器,并监听预设端口以接收数据;当发信端设备欲与其通信时,则向转发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由转发服务器向其转。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转发服务器仅对收信设备的转换路径中的IP是否重复进行判断。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转换路径包括: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发服务器被部署在当前多重局域网的最外层路由器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缀初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缀初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07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