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植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2302.4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2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巴尔特·桑德斯;玛利亚·索尔·卡布雷拉;弗朗西斯库斯·彼得鲁斯·托马斯·巴伊延斯;帕特里夏·伊温妮·威廉米娜·丹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斯坦蒂特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F2/86;A61F2/24;A61F2/90;D01D5/00;A61F2/9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 |
地址: | 荷兰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植 | ||
提供了由聚合物纤维的生物可吸收网络构成的移植物,该移植物可以在扩张时重排,提供直径扩大并且支撑生物导管。另外,提供了移植物,其中,该移植物扩张状态的重排纤维网络可以充当用于细胞浸润的骨架并促进自体组织形成。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月9日、申请号为“201780016422.X”、发明名称为“用于支架应用的纤维管状导管”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架和再生医学。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扩张时具有支架能力的纤维管状导管,其作为用于细胞浸润的微创可输送骨架并触发使用患者自身细胞的组织的产生。
背景技术
支架通常定义为结构元件(一般称为支柱或杆臂)的管状网络,其中,扩张被描述为各个结构元件的运动。在管状结构上产生支柱样式的方法包括激光切割、冲模冲压、化学蚀刻等。一经扩张,支架支柱彼此远离移动,从而引起直径扩大。球囊扩张支架和自扩张支架依赖于支柱的存在以微创地展开并且依赖于基材的机械特性以承受由植入工具和宿主组织施加的力。
再生医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已经表明,纤维移植物可以诱导自体组织形成。可以植入由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制成的管状纤维结构体,以充当引导组织形成的临时骨架。然而,具有再生能力的移植物不能充当支架。由于它们缺乏支撑能力,它们需要外科手术或必须与另外的支撑装置(例如待植入的支架)组合。
具有高机械性能的生物可吸收聚合物(例如PLA)具有表现出脆性断裂的缺点。由脆性聚合物制成的纤维在它们达到其断裂点之前表现出低形变。然而,由相同材料制成的波状纤维可以首先拉直并且最终拉伸和变形(首先弹性地、然后塑性地)。此外,这些纤维内的互连的存在将导致在拉伸时克服这些互连的可能性。由互连纤维网络制成的管状构造体使得受益于所描述的机制以实现构造体的扩张而不损害其完整性并且在扩张时提供实现结构功能的能力。
本发明通过克服至少一些对于可以在不使用支柱图案的情况下通过纤维网络的重排而展开的支撑装置的当前缺点而推进了现有技术。另外,本发明通过为该支撑装置提供促进自体组织形成的能力(充当再生支架)而推进了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生物相容的、生物可再吸收的支架。支架是由纤维网络组成的管状构造体,该纤维能够在不依赖支柱图案的情况下重排以在植入部位提供直径扩大。此外,处于其扩张结构的管状构造体能够为宿主组织提供结构支撑、允许微创锚固,并且如果需要的话,用作具有再生、恢复、生长和/或修复能力的骨架,使得能够细胞浸润/粘附/增殖和新组织形成。
术语“纤维网络”是指互连纤维的排列,其中,纤维采用长丝线的形式,并且可以定义两种类型的互连。纤维可以彼此相邻或位于彼此顶部,定义为非粘结的互连纤维。纤维可以在彼此相邻或位于彼此顶部的同时合并,定义为物理粘结的互连纤维。
因为纤维管状网络可以在微创植入后为生物导管提供结构支撑,所以它能够充当支架,但与其他支架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依赖于由支架支柱的轮廓限定的大孔洞来提供直径扩大,而是完全依赖于其纤维网络的重排。
该支架与其他血管移植物不同,因为它提供了在不需要额外的医疗装置(即,补充的支架)的情况下微创植入的可能性,为移植物提供结构支撑和/或能够使移植物锚固在宿主组织内、防止移动。
本发明同时是支架和组织工程骨架,定义了具有再生能力的纤维生物可吸收支架,或简单定义为再生支架。
具体地,提供支架用于植入生物导管中。支架是由纤维网络制成的可扩张管状构造体。纤维网络经由第一纤维取向确定的管状导管的第一直径来识别第一状态。第一纤维取向的特征在于第一纤维分散值和第一主要角度差、以及第一平均纤维直径。纤维网络进一步经由第二纤维取向确定的管状导管的第二直径来识别第二状态。第二纤维取向的特征在于第二纤维分散值和第二主要角度差、以及第二平均纤维直径。管状导管的第一直径小于管状导管的第二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斯坦蒂特公司,未经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斯坦蒂特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23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