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肋梁的密拼预制混凝土双向叠合楼板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6233.6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2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保;张裕照;廖丽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珠穆朗玛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48 | 分类号: | E04B5/48;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尚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44 | 代理人: | 李厚铭 |
地址: | 1022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肋梁 预制 混凝土 双向 叠合 楼板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肋梁的密拼预制混凝土双向叠合楼板及施工方法,所述叠合楼板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条横向的、相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肋梁,所述肋梁与所述叠合楼板为一体成型;所述叠合楼板的板体内设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由若干根横向钢筋和若干根纵向钢筋绑扎而成,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从所述叠合楼板的侧面露出,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不从所述叠合楼板的侧面露出;所述叠合楼板上表面的纵向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若干个纵向平行排列的凹槽,凹槽从至少一条肋梁的中下部穿过,所述凹槽位于肋梁正下方的部分设有通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密拼预制混凝土双向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住房建造技术由于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污染大及建设周期长等一系列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住宅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叠合楼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预制叠合楼板在工厂预制,运至现场后使用塔吊吊装就位,在预制叠合楼板上敷设设备预埋管线,然后布设叠合楼板上层钢筋网,最后浇筑预制叠合楼板上的现场浇筑混凝土。预制叠合楼板既是结构楼板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上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模板。
预制叠合楼板具体分为单向叠合板(只有两侧露出钢筋)和双向叠合板(四侧均露出钢筋)。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6.6.3的叙述,“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或无接缝时,可按双向板设计。”据此,当板块较大,需要对其进行分割设计,作单向板设计时,采用分离式接缝;作双向板设计时,长宽比不大于3的板,采用整体式接缝。
单向叠合板只有两侧出筋,施工安装方便、效率高,但密拼缝比较明显,若后期修补处理不当容易产生裂缝。
双向叠合板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后浇带形式,也称整体式接缝(拼缝宽度200-500mm),构造复杂、施工繁琐,钢筋经常碰撞;后浇带处需要单独支模、脚手架,不能实现完全的免模免撑(假设一个客厅3块叠合板、2条约500mm宽的拼缝,叠合板安装需要使用18根竖向支撑和9根不连续方木,支模部位需要2块模板和6根支撑,施工难度很大,质量难保证);顶撑横梁被迫截断,无法保证两侧顶部平齐,测量、调平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工效降低,严重制约了双向叠合板的应用。
因此,研制一种无需支护模板的密拼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肋梁的密拼预制混凝土双向叠合楼板及施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带肋梁的密拼预制混凝土双向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楼板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条横向的、相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肋梁,所述肋梁与所述叠合楼板为一体成型;
所述叠合楼板的板体内设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由若干根横向钢筋和若干根纵向钢筋绑扎而成,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从所述叠合楼板的侧面露出,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不从所述叠合楼板的侧面露出;
所述叠合楼板上表面的纵向两边中的至少一边设有若干个纵向平行排列的凹槽,凹槽从至少一条肋梁的中下部穿过,所述凹槽位于肋梁正下方的部分设有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珠穆朗玛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珠穆朗玛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62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