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24006.1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曾开华;戴红涛;徐斌;陶希;赵江倩;陈梓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6 | 代理人: | 李天丽 |
地址: | 330099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土 隧道 施工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包括方形的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收存框,所述收存框四个内角上且在靠近上端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四个所述固定块下端与底座上端之间均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四个所述第一滑杆上共同滑动套设有安装板块,所述底座上端且在安装板块下方位置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安装板块下端固定连接有位置与活动槽对应的驱动框,所述驱动框左右两侧内壁中心位置共同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优点在于:驱动电机在驱动搅拌轴进行搅拌工作的同时,可利用驱动装置和推拉块使之控制安装板块进行升降工作,以进行不同高度的注浆管的注浆工作,具有方便收存、移动和实用性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
背景技术
在对岩土隧道进行施工时,隧道洞身处在地下水发育地段,大量排放可能影响当地生态环境,需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防排水原则,对岩土隧道进行注浆工作。注浆主要目的是降低围岩的渗透性,提高其抗渗能力,减少地下水的渗流量,疏导水流,改善工程施工,改善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能,提高其整体性,充填隧道周边围岩的溶洞、溶槽、裂隙,防止塌陷,改善其物理力学条件,在隧道的注浆施工中,需要通过事先挖好的注浆孔进行注浆,而一些注浆孔位于较高的墙面上,现有技术中的注浆机构,在对这些较高位置的注浆孔进行注浆时,往往需要另外使用抬升架对机构进行抬升继而进行注浆工作,此方式较为麻烦,且安装费事费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包括方形的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收存框,所述收存框四个内角上且在靠近上端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四个所述固定块下端与底座上端之间均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四个所述第一滑杆上共同滑动套设有安装板块,所述底座上端且在安装板块下方位置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安装板块下端固定连接有位置与活动槽对应的驱动框,所述驱动框左右两侧内壁中心位置共同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螺纹套接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移动块,所述活动槽前后内壁上共同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轴杆,两个所述转动轴杆关于活动槽中心对称设置且分别靠近活动槽左右两侧内壁设置,两个所述转动轴杆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远离转动轴杆的一端前后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杆,位于前后位置的所述支杆分别与上方对应的移动块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块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泥浆箱,所述安装板块上端且在泥浆箱左侧设有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上端设有输送管,所述泥浆箱上下内壁中心位置共同转动连接有搅拌轴,所述安装板块内且在泥浆箱中心轴线下方位置开设有驱动腔,所述驱动腔内设有驱动机构。
在上述的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中,所述驱动框左右两侧内壁上共同固定连接有两个平行且横向设置的第二滑杆,两个所述第二滑杆关于双向螺纹杆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滑杆均滑动贯穿两个移动块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中,所述搅拌轴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泥浆箱上端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搅拌轴上端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岩土隧道施工的注浆结构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搅拌轴下端的第一锥齿轮,所述搅拌轴下端延伸至驱动腔内,所述驱动腔左侧内壁中心位置转动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转动插杆,所述转动插杆上固定套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垂直啮合,所述转动插杆上且在右侧位置周向均匀固定连接有四个限位滑条,所述转动插杆右端套设有移动套杆,四个所述限位滑条与移动套杆内周壁滑动连接,所述驱动腔内底壁右侧位置开设有通口,所述移动套杆上且在通口所在位置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下端延伸出通口并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双向螺纹杆右端转动贯穿驱动框右侧内壁并与第二齿轮左侧轴心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4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态修复用土壤修复剂喷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辅助劳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