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解加工中氢气的分离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23331.6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2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聚臣;李世成;陈顺华;刘洋;李兴林;宋莎莎;乔宜祥;唐火红;常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H3/00 | 分类号: | B23H3/00;B23H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 加工 氢气 分离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加工中氢气的分离收集装置,属于电解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氢气分离机构和氢气收集机构;氢气分离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储氢管和第二储氢管;所述第一储氢管和第二储氢管均由同轴的外管和内管构成;内管由依次套设的外支撑管、防水涤纶布和内支撑管固定连接构成;外支撑管和内支撑管均为多孔塑料管;氢气收集机构包括氢气罐、第一鼓风机、第一出气管、第一进气管、第二鼓风机、第二出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本发明利用具有防水涤纶布的氢气分离机构将氢气从电解加工反应后的电解液内分离出来,再通过氢气收集机构收集氢气,再通过鼓风机往进气管内充入氢气把防水涤纶布上被电解产物堵塞的气孔冲开,保证氢气分离系统的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解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解加工中氢气的分离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解加工是一种利用阳极金属电解蚀除原理进行工件成形加工的特种加工方法。工件接电源的正极,阴极接电源的负极,两极之间保持较小的间隙。电解液从间隙中流过,两极之间形成导电通路。电解加工过程的电极反应,即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上所进行的电化学反应,阳极处为金属失电子产生金属阳离子,阴极处氢离子得电子还原为氢气,大量氢气气泡随电解液流动而从加工区域流出。
电解加工具有加工范围广、生产率较高,加工表面质量好,不存在机械切削力,无工具损耗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兵器制造、医疗器械、汽车工业等众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氢气被称为未来世界能源的核心,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可再生燃料。目前,市面上96%的氢气都是从化石燃料中制取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污染环境。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氢气,将是碳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而电解制氢气被认为是制备氢气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电解产物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对产物中有害化学成分的处理和回收,并未涉及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气的处理和回收。在电解加工过程中及时排除产生的大量氢气,可以有效消除因火花短路放电等引起氢气爆炸的安全隐患;从电解液中收集的氢气可以作为清洁能源,符合绿色制造的要求。所以,针对目前对电解加工产生氢气的分离收集和再利用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需要设计并制造一种电解液分离收集氢气系统,实现对电解液中氢气的高效处理及回收,并作为新能源对氢气再利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电解加工产生的氢气的分离及收集,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解加工中氢气的分离收集装置。
一种电解加工中氢气的分离收集装置包括氢气分离机构和氢气收集机构;
所述氢气分离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储氢管171和第二储氢管172;所述第一储氢管171和第二储氢管172均由同轴的外管和内管构成;所述第一储氢管17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和第一S管,第一直管的管端为进口173;所述第二储氢管17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直管和第二S管,第二直管的管端为出口174;第一储氢管171的第一S管的内管和第二储氢管172第二S管的内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S管的外管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进气口1711和第一出气口1712;所述第二S管的外管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出气口1721和第二进气口1722;
所述氢气收集机构包括氢气罐6、第一鼓风机5、第一出气管14、第一进气管15、第二鼓风机19、第二出气管24和第二进气管23;
所述第一出气管14的一端连通着第一S管的外管上的第一进气口1711,第一出气管14的另一端连通着氢气罐6的底部;所述第一进气管15的一端连通着第一S管的外管上的第一出气口1712,第一进气管15的另一端连通着氢气罐6的底部,第二鼓风机19串联在第一进气管15上;
所述第二出气管24的一端连通着第二S管的外管上的第二进气口1722,第二出气管24的另一端连通着氢气罐6的底部;所述第二进气管23的一端连通着第二S管的外管上的第二出气口1721,第二进气管23的另一端连通着氢气罐6的底部,第一鼓风机5串联在第二进气管2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33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