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净味杀菌装置及冰箱、冰箱系统、冰箱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19248.1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8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任猛;曹衡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7/04 | 分类号: | F25D17/04;F25D17/06;F25D29/00;A61L9/015;A61L10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李佼佼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杀菌 装置 冰箱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净味杀菌装置及冰箱、冰箱系统、冰箱控制方法,涉及冰箱净味杀菌技术领域,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为圆形的壳体,壳体包括盒盖、衬盒以及两者形成的内腔,内腔的中心位置设有风扇,出风口处设有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与风扇之间设有臭氧发生装置。通过多元金属催化剂、臭氧发生装置、风扇协同作用的方式,实现冰箱净味杀菌,同时解决臭氧的存在导致的异味以及安全隐患问题;净味杀菌装置结构简单,组装容易,装置利用多元金属催化剂催化臭氧产生自由基,利用内置风扇去除冰箱间室内的异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冰箱净味杀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净味杀菌装置的冰箱,具体来说是净味杀菌装置及冰箱、冰箱系统、冰箱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冰箱主要净味杀菌技术包括添加抗菌剂的活性炭或陶瓷蜂窝模块、离子/臭氧发生装置、光催化装置、金属催化剂模块。其原理各不相同,以活性炭、蜂窝陶瓷为例,通过物理方式吸附异味,抗菌剂抑制细菌繁殖代谢实现净味、抗菌。离子发生装置通过高压方式产生负离子、臭氧(很少),通过臭氧实现异味氧化分解,而细菌在负离子作用下蛋白质代谢发生破坏,最终实现细菌及异味去除。光催化装置主要通过紫外灯照射催化剂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氧化分解异味,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实现细菌的灭杀。金属催化剂模块目前多采用单一催化剂,以铜、锰为主,此类催化剂可催化空气产生自由基。
目前研究发现,采用锰、铁、铈的多元金属催化剂催化臭氧的能力远高于氧气,能够高效催化臭氧产生自由基。
添加抗菌剂的活性炭或陶瓷蜂窝模块缺点是寿命短、无法主动杀灭细菌;离子发生装置主要净味成分是臭氧,而装置产生臭氧浓度无法控制;臭氧发生装置产生的臭氧异味较大,臭氧净味效率远低于自由基,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光催化对于紫外光波长及强度要求较高,而紫外光对于人体和材料均有损伤,导致其作用效果大打折扣;单一催化剂催化效率低,已发生催化剂中毒的问题,而多元催化剂相对性能更强,但存在自由基半衰期短,无法有效去除附着在间室内壁以及食材表面的细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净味杀菌装置及冰箱、冰箱系统、冰箱控制方法,通过在内腔的中心位置设有风扇,出风口处设有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与风扇之间设有臭氧发生装置,通过多元金属催化剂、臭氧发生装置、风扇协同作用的方式,实现冰箱净味杀菌,同时解决臭氧的存在导致的异味以及安全隐患问题,净味杀菌装置结构简单,组装容易,装置利用多元金属催化剂催化臭氧产生自由基,利用内置风扇去除冰箱间室内的异味,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净味杀菌装置及冰箱、冰箱系统、冰箱控制方法,一种净味杀菌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为圆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盒盖、衬盒以及两者形成的内腔;所述盒盖的底面中心位置、侧面均设有栅格结构;所述盒盖的底面中心位置的栅格结构设为进风口;所述盒盖的侧面的栅格结构设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气体传感器;所述内腔的中心位置设有风扇;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所述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与风扇之间设有臭氧发生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盖、衬盒通过卡扣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衬盒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确定风扇安装位置的限位槽;所述衬盒上设有固定风扇的螺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盖、衬盒上安装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处均设有用于固定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的筋条;所述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与风扇之间设有用于固定臭氧发生装置的限位槽;所述筋条的高度高出风扇的进风面1-3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盖的内表面的进风口处设有环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元金属催化剂模块以锰、铁、铈氧化物为主材,活性炭为基材,其中锰、铁、铈按照2:1:1配比,活性炭颗粒大小为25目,主材与基材配比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92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