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桩的新型脉动热管翅片联合散热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17690.0 | 申请日: | 2021-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9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伟;付泺橦;关健;沈超;马国杰;蓝梦啸;房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302 | 分类号: | B60L53/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功率 充电 新型 脉动 热管 联合 散热 结构 | ||
本发明新型设计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桩的新型脉动热管翅片联合散热结构,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底部设有风扇和电机,两侧各设有一个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有充电枪放置口,本体内部包括脉动热管与翅片组,脉动热管的蒸发段可直接与发热量较大的充电元器件连接,整个冷凝段与翅片组联合,抽风风扇直接安装于与出风口相对的横向翅片组处。本发明通过底部风扇的作用,联合脉动热管与翅片组对充电桩内部进行散热,提高了充电桩在大功率工作时的散热效果,同时也延长了充电桩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桩的新型脉动热管翅片联合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环保成为汽车发展的新主题,新能源汽车在所有汽车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普及,人们对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充电桩的充电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更快的充电速度必然需要更大的充电功率,此时充电桩的散热问题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倘若充电桩得不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势必会使其内部的充电电路及控制原件积累大量的热量,导致充电桩内部的温度过高,不仅会影响充电桩的充电速度,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元器件的电路损坏,降低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散热结构,使充电桩在大功率工作的情况下,保证充电桩内部充电电路及控制原件的热量可以有效的散发出去,保证其性能稳定,充电安全可靠,延长使用寿命。
脉动热管由主要分为由蛇形管路形成的闭环回路和开环回路两类,且均包含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相较于传统热管易受黏性、毛细力、飞散以及沸腾制约传热极限等不足,脉动热管的稳定运行主要是依靠蒸发段的热量供给和冷凝段的冷却形成的稳定温差,进而由相邻管道间的不平衡压力驱动工质在管内循环振荡,并通过工质的相变潜热及温差显热实现热量的高效传递。脉动热管具有结构简单、热响应快、传热高效、性能稳定、价格低廉、无功耗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因此本发明利用脉动热管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充电桩内部的散热效率,解决高热量的散热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桩的新型脉动热管翅片联合散热结构,利用底部风扇将进风口进入的冷风经热源与纵向翅片组流至安装有横向翅片组的脉动热管冷凝段,此外,通过脉动热管的高效、稳定的传热性能将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热管冷凝段,同时利用翅片组增大传热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最后通过抽风风扇将热量从出风口处排出。该结构设计的充电桩散热效率高,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桩的新型脉动热管翅片联合散热结构,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左右两侧设有第一充电枪放置口和第二充电枪放置口,其特征在于:充电桩本体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开设于充电桩本体的上侧,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设于充电桩本体的下侧,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上侧设有脉动热管冷凝段和与脉动热管冷凝段连接导热接触的横向翅片组,横向翅片组的两侧挂有第一抽风风扇和第二抽风风扇,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下侧设有脉动热管蒸发段并用散热接触基座包裹,脉动热管的绝热段与纵向翅片组直接接触。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底侧设有电机和散热风扇。
优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设有固定板。
优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中引入脉动热管。不仅可以强化传热,提高充电元器件工作的稳定性;而且脉动热管的放置倾角也可随充电桩内部的结构不同而改变,满足各种设计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脉动热管上安装有横向翅片组和纵向翅片组,纵向翅片组有利于充电桩内部形成“烟囱效应”,进一步加速电子元器件间的热量传递,更利于充电桩内部热量沿空气流动方向传递出去,减少热量的积累。横向翅片组可以增大脉动热管冷凝段的传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降低整个充电桩的温度。
优选的,所述横向翅片组和纵向翅片组与固定板壁面焊接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76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