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海洋平台的酸性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11081.4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3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陈琛;吕先谨;梁明易;吴艳丽;罗海林;汪元南;贺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地址: | 51053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海洋 平台 酸性 污水 原位 处理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海洋平台的酸性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池体、油水分离组件、破乳组件、pH调节组件和控制器;油水分离组件设在池体一侧,用于对污水中的油液分离,破乳组件设置在池体中部,且与油水分离组件导通,用于对污水中的聚合物等杂质进行分解处理,pH调节组件设在池体另一侧,且与破乳组件导通,用于对污水的酸碱性进行调节,控制器用于控制装置的自动运行;油井酸化返排液首先进入池体内,首先经过油水分离组件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油液,然后经过破乳组件处理,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聚合物等杂质,最后经pH调节组件处理后排放是海洋;本发明装置结构设计合理,高效稳定,适宜大量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平台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洋平台的酸性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油井酸化处理是油层改造、油井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将酸液注入到地层中,依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使酸液与油层岩石中的碳酸盐岩、粘土矿物等成分发生化学作用以提高油层的渗透性,改善油层中油、气、水的流动状况,从而增加油井产量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所产生的酸化返排液中不仅含有大量残酸,还含有大量黏土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缓蚀剂、助排剂等添加剂,以及酸化过程中产生的钙镁离子和可溶性盐,同时含油大量原油和悬浮杂质,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COD值,达标外排处理难度大。若对其进行妥善处理,用于注水开发,或循环回用于二次酸化,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现有的海洋平台酸性污水处理装置存在以下不足:1、处理效率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开采需求;2、处理不够彻底,极易造成海洋污染;3、经济投入大,设备运行与维护费用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高效的用于海洋平台的酸性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海洋平台的酸性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包括池体、油水分离组件、破乳组件、pH调节组件和控制器;
池体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池体一侧活动设置有设备箱,池体底部设置有底座,池体侧壁上设置有出油管、排渣管和出水管,第一腔体上端活动设置有密封盖,密封盖上设置有进水管,第一腔体内底部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三腔体内底部设置有第二隔板,出油管与第一腔体导通,出水管与第三腔体导通,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一电控阀;
油水分离组件包括第一电机、鼓气构件和搅拌器,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设备箱内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池体,且位于第一隔板下部,位于池体内部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凸轮,第一凸轮上设置有弧形卡槽,位于池体外部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带轮,搅拌器活动卡接在第一腔体内部,搅拌器的搅拌轴贯穿池体,且设置有连接带轮,连接带轮与主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鼓气构件固定贯穿设置在第一隔板上,且与第一凸轮上的弧形卡槽活动卡接;
破乳组件包括空心轴、破乳筒和第二电机,空心轴水平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部,空心轴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喷水嘴,空心轴与第一腔体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水泵,破乳筒通过轴套活动套设在空心轴上,破乳筒与排渣管之间导通,破乳筒与第三腔体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水泵,破乳筒外侧设置有摆动套,摆动套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卡槽,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部,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转动盘,转动盘边缘处设置有环形柱,环形柱与螺旋卡槽活动卡接;
pH调节组件包括第三电机、中和液储箱和酸碱度监测仪,第三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三腔体内部,且位于第二隔板下端,第三电机的主轴贯穿第二隔板,且均匀设置有多个多孔板,中和液储箱固定设置在池体上端,中和液储箱与第三腔体之间通过导管导通,导管上设置有第二电控阀,酸碱度监测仪设置在池体外部,酸碱度监测仪的监测探头位于第三腔体内部;
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二电机、第三电机、酸碱度监测仪、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10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