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门窗用耐高温隔热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408564.9 申请日: 2021-04-16
公开(公告)号: CN113105740A 公开(公告)日: 2021-07-13
发明(设计)人: 许灵勇;蒋东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融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8L77/06 分类号: C08L77/06;C08L9/00;C08L93/04;C08L63/00;C08L1/02;C08L97/02;C08K13/06;C08K9/00;C08K9/04;C08K9/06;C08K7/14;C08K3/32;C08K3/22;C08K3/26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63000 ***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门窗 耐高温 隔热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门窗用耐高温隔热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隔热型材加工技术领域,由如下组分组成:聚酰胺66、异戊橡胶、松香、环氧树脂玻璃纤维、纤维素晶须、聚丙烯酸丁酯‑苯乙烯晶须、丙烯酸型相容剂、茶多酚、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酞酸酯偶联剂、纳米氧化锌、添加剂。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称取;(2)连续闪爆处理;(3)高压均质融合。通过本申请方法制备的隔热条符合GB/T 23615.1‑2009的要求,且在高温条件下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应用范围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隔热型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窗用耐高温隔热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最近十年来,随着技术与材料的引进,国内铝合金隔热型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制定隔热型材强制性国家标准GB/T5237.6-2004《铝合金建筑型材隔热型材》规范隔热型材的市场秩序,2009年,制定隔热条国家标准GB/T23615.1-2009《铝合金建筑型材用辅助材料第1部分聚酰胺隔热条》规定了铝合金型材相协调的隔热条性能,铸造了隔热型材行业本质性的飞跃发展。但是现今市面上的隔热型材的耐高温性能较为一般,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目前,如申请号为:CN202011013632.3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高强度尼龙隔热条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高强度尼龙隔热条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质量比成份:100~110份尼龙66、30~35份改性尼龙66、10~15份尼龙6、15~20份可聚合形成环氧树脂的单体、1~3份聚合催化剂、5~8份记忆合金粉末、3~5份氧化锆纳米粉末、20~25份聚乙烯、3~5份炭黑、8~12份增容剂;改性尼龙66中包含的经过偶联剂改性处理的玻璃纤维能够提高隔热条的抗拉性能,隔热条的耐高温性能和强度高,改性尼龙66的横向、纵向拉伸力均能够得到有效保证,通过添加可聚合形成环氧树脂的单体、聚合催化剂、记忆合金粉末、氧化锆纳米粉末、聚乙烯和炭黑,隔热条在具有高强度的前提下还具备优良的自愈能力。

上述发明通过对玻璃纤维进行改性处理后提高了隔热条的抗拉性能,但是其耐高温性能并不显著,在推广应用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窗用耐高温隔热条材料,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门窗用耐高温隔热条材料,由如下重量份组分组成:

聚酰胺6650~60份、异戊橡胶7~10份、松香6~9份、环氧树脂6~10份、玻璃纤维4~8份、纤维素晶须2~3份、聚丙烯酸丁酯-苯乙烯晶须4~6份、丙烯酸型相容剂2~3份、茶多酚0.7~0.9份、抗坏血酸棕榈酸酯0.3~0.5份、三聚磷酸钠0.2~0.6份、焦磷酸钠0.8~0.88份、酞酸酯偶联剂2~4份、纳米氧化锌0.5~0.9份、添加剂5~9份。

优选的,由如下重量份组分组成:

聚酰胺6655份、异戊橡胶8.5份、松香6~9份、环氧树脂8份、玻璃纤维6份、纤维素晶须2.5份、聚丙烯酸丁酯-苯乙烯晶须5份、丙烯酸型相容剂2.5份、茶多酚0.8份、抗坏血酸棕榈酸酯0.4份、三聚磷酸钠0.4份、焦磷酸钠0.84份、酞酸酯偶联剂3份、纳米氧化锌0.7份、添加剂7份。

进一步地,所述添加剂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1)将碳酸镧和植物纤维按照重量比为1:10~14共同至于超微粉碎机内进行粉碎处理,完成后取出混合粉末备用;

2)将步骤1)中所得的混合粉末置于电晕放电仪内进行电晕处理,完成后取出混合粉末备用;

3)将步骤2)中所得的混合粉末和处理剂按照重量比为1:20~30共同置于分散缸内分散均匀即可。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的电晕处理时控制电压为10~14kV,电晕处理的时间为50~70s。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融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融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85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