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正常运行数据的动力舱失效风险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2777.0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3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马立玲;郭建;王军政;赵江波;汪首坤;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N3/04;G06N3/08;G06F1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温子云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正常 运行 数据 动力 失效 风险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涉及车辆动力舱的失效风险评价方法,属于自动化检测领域。本发明首先设计了一种可以表示不确定度的变分自编码器,利用仿真环境中的发生不同程度性能退化的检测数据进行有监督预训练,利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采样数据进行二次无监督训练,最终能够对动力舱整体的失效风险进行定量评价。本方法能够降低实验获取数据的成本,避免故障实验的危险,对于提高动力舱的安全运行具有借鉴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正常运行数据的动力舱失效风险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舱是一辆汽车最为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主要由发动机、变速箱、冷却系统等组成,用来为整车提供动力。如此重要的部件自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当动力舱中因为部件发生故障而系统失效时,会造成严重的事故。现阶段的健康管理算法可以给出系统性能退化和失效的可能性及程度,但是在算法设计和优化阶段需要构建系统的失效模型和数据,这一过程依赖于物理实验。一方面,故障失效的实验的经济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技术上难以模拟出全部的故障和失效方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舱失效风险评价方法,能够利用正常运行的数据和仿真数据建立失效风险评价模型,完成对动力舱失效风险的监控和评价,保障动力舱的正常运行,增强汽车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正常运行数据的动力舱失效风险评价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动力舱实物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从动力学仿真模型中提取出n个能够表达动力舱失效状态的性能参数θ1~θn;通过改变性能参数来模拟不同故障,收集动力学仿真模型输出的状态数据α1~αm,构建失效风险评价模型的第一阶段训练样本;所述第一阶段训练样本中的标签为失效风险评价模型对应的一个性能参数θi,i∈[1,n];n和m均为正整数;
步骤2、针对每个性能参数,建立可表示不确定性的变分自编码器作为失效风险评价模型;变分自编码器的输入由多个时刻的状态数据α1~αm组成,输出为一个性能参数θi,i∈[1,n],使用步骤1收集的第一阶段训练样本进行有监督训练,得到预训练模型;
步骤3、采集真实动力舱的正常运行状态数据α1′~αm′,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正常运行状态数据α1′~αm′进行二次训练;二次训练过程中,针对每一个性能参数θi对应的变分器,提取变分自编码器内部产生的标准差σi生成不确定度si,乘以变分自编码器输出的性能参数估计值然后将n个乘积相加,将相加结果与理想性能状态差值作为失效风险系数x;
利用一段连续时刻的失效风险系数x的变化情况,获得失效风险整体评价值;将失效风险整体评价值作为损失函数,对各性能参数对应的变分自编码器进行反向传播的参数训练;
步骤4、将待评价动力舱实时运行时的状态数据输入n个训练好的变分自编码器,以所有变分自编码器输出的性能参数估计值与自身不确定度si的乘积之和,将和与理想性能状态作为待评价动力舱的失效风险系数,完成评价。
优选地,所述性能参数包括输出力矩、输出转速、稳定性和响应时间;
所述输出力矩通过在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转矩输出处加入比例模块kt实现,输出力矩值采用比例模块kt的归一化比例值表达;
所述输出转速通过在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转速输出处加入比例模块ks实现,输出转速采用比例模块ks的归一化比例值表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27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