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及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2771.3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8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昊伦;马志勇;吴学锋;马志军;万尧玥;胡其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红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5/12 | 分类号: | E04F15/12;E04G21/00;B60R13/02;B63B3/68;B66B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30 | 代理人: | 许兰 |
地址: | 21516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装饰 一体化 地面 制作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及制作方法,所述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包括:基面,覆盖于基面上的第一自流平层;覆盖于第一自流平层上的浸渗复合体,浸渗复合体包括纤维肌理网络夹芯和浸渗固化粘结剂,纤维肌理网络夹芯通过浸渗固化粘结剂贴覆于第一自流平层上;覆盖于浸渗复合体上第二自流平层;覆盖于第二自流平层上的耐磨涂层;其中,纤维肌理网络夹芯内含有纤维,纤维相连形成网络,相连的纤维之间形成网孔,浸渗固化粘结剂、第二自流平层中的至少一种渗入到网孔内。本申请的地面实现了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可呈现丰富的花式,具有优良的牢固耐久、耐磨的特点,抗污能力强,施工维护方便,可应用于各种地面或家具板材,以及各种地面翻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面装饰或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面多以地板、地砖、贴膜等块状制品、或条状制品、或卷状制品铺贴基础地面为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与基础地面的连接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鼓、变形、龟裂纹、松动、甚至脱落等现象。
例如,瓷砖作为装修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建材,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地面的铺贴,瓷砖基面(特别是釉面砖)会因时间的推移部分出现松动、起鼓、龟裂纹、甚至脱落,且瓷砖的尺寸大小有规格限制,其铺贴为拼贴,瓷砖与瓷砖之间的拼接留有缝隙,缝隙容易积累灰尘、滋生细菌,不便打扫,并随长时间的使用逐渐发黑,影响了地面的装饰效果,给后期维护和返工造成麻烦。石材装饰材料除了同样具有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放射性辐射,影响人体健康。此外,瓷砖、石材的材质较硬,缺乏弹性,用户体验感较差。木地板需要砍伐树木,制作过程中经溶剂型涂料喷涂可能残存甲苯、二甲苯等废气,且装修多拼缝。
另外,上述材料均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作造型变化,缺乏个性。上述材料老旧后翻新时,需要先将旧的铲除再重新装修,会产生大量的噪音、粉尘和建筑垃圾,拆除过程中产生的碎料飞溅存在对施工人员产生伤害的隐患,且施工造价高、劳动强度大;否则在原基础上进行找平和水平处理,再贴覆、或安装新的饰面材料会影响层高,缩减室内空间,且后期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上述问题。
铺地卷材因为施工便捷也被广泛采用,但是只能在外表面印刷或压花形成装饰性,装饰效果容易因为磨损而消失,如果将装饰性嵌入到卷材内部,则涉及不同层材料的施工时间和干燥/固化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层材料之间的粘结力、附着力不足。
由于上述地面材料都存在些许不足。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施工简便、造价低、节约资源、性能优异、无需留缝、可自由选择表面图案纹理和/或花色、附着力佳且后期维护翻新容易的地面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及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弹性可设计的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方法制得的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弹性可设计的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基面的表面铺设第一自流平材料,固化第一自流平材料,形成第一自流平层;在固化的自流平层表面涂覆浸渗固化粘结剂;
将纤维肌理网络夹芯贴覆在浸渗固化粘结剂的表面,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内含有纤维,纤维相连形成网络,相连的纤维之间形成网孔,所述浸渗固化粘结剂浸润纤维,并渗入到所述网孔内,形成含有浸渗固化粘结剂和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浸渗复合体;
固化浸渗有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浸渗固化粘结剂,形成含有第一自流平层、浸渗复合体的复合结构层;
在所述复合结构层的表面,铺设透明或半透明的第二自流平材料,所述第二自流平材料浸润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纤维,并渗入到所述网孔内;固化第二自流平材料,形成第二自流平层,得到含有复合结构层、第二自流平层的弹性可设计的结构装饰一体化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红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红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27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