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97671.6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2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凌红波;邓晓雅;张广朋;徐生武;白涛;许佳;闫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1S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李林合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输水 工程 变化 植被 指标 获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获取方法,涉及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其为沿河道选取监测样带,获取带有GPS位置信息的平扫图,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平扫图中分割出植被区域,通过特征比对将植被区域分割为乔木带、灌木带和草本带,在进行植物边缘提取并测量获得植物的水平向外形参数并记录;根据GPS信息预设图像采集路径,调整图像采集角度并结合测距仪获得植物带有高度尺寸的竖直图像获得植物的竖直向外形参数并记录;通过植物的水平向外形参数和竖直向外形参数建立空间三维模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不易获取且准确性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变化,一些河道断流后,地下水位会大幅度下降,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导致由地下水维系的植被群落沿草本、灌木至乔木的秩序逐步退化或死亡,防风固沙作用降低,风蚀沙化作用加剧发展,固定沙丘向流动沙丘演化,“绿色走廊”急剧萎缩甚至濒临衰亡,进而导致沙漠化扩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为了挽救河岸植被,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抑制沙漠化,可以通过应急生态输水工程将其他河流或水库等水域中的水输送到断流河道,以提高河道两岸附近的地下水位,拯救并恢复河道两岸的天然植被。但在生态输水工程中,由于需要对前后植物的分布、长势等植被指标以及土壤等周围环境的生态变化进行采集以便于对比,工程量大,劳动强度高,且分析结果准确性低,得到的数据参考意义不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获取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不易获取且准确性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生态输水工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获取方法,其具体为:
S1,沿河道选取监测样带,获取带有GPS位置信息的平扫图,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平扫图分割为植被区域和非植被区域;
S2,通过与数据库进行特征比对将植被区域分割为乔木带、灌木带和草本带,对乔木带、灌木带和草本带进行植物边缘提取并测量获得植物的水平向外形参数并记录;
S3,根据乔木带、灌木带和草本带的GPS信息预设图像采集路径,调整图像采集角度并结合测距仪获得植物带有高度尺寸的竖直图像获得植物的竖直向外形参数并记录;
S4,通过植物的水平向外形参数和竖直向外形参数建立空间三维模型;
S5,通过检测仪获得环境因子数据,通过环境因子数据和植物的外形参数得到植物群落的CCA二维排序图,通过CCA二维排序图获得该监测样带内植被分布的主导性环境因子;
S6,进行生态输水工程,然后重复步骤S1~S4获得输水后植物的空间三维模型,同时通过监测仪获得输水后的环境因子数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监测样带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植物类别,同时通过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的图像获得植物的形状,通过GPS位置坐标差获得水平方向上植物的具体尺寸,通过高度获得竖直方向上植物的具体尺寸,从而建立同比例下的植物的空间三维模型,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且快速地获取植物的外形参数(指标),更利于量化植物在生态输水工程后的长势,为生态输水效益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植物群落的CCA二维排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76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