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舷侧阀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5876.2 | 申请日: | 202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7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秦子明;蔡标华;石兆存;俞健;张德满;尚进;李斌;舒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1/22 | 分类号: | F16K1/22;F16K1/226;F16K31/60;F16K3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吴晓颖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舷侧阀 | ||
本发明属于阀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集成舷侧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与船体及系统管路相连的法兰面,两个法兰面附近各设有一套蝶阀开关单元,所述蝶阀开关单元包括蝶板、螺旋环、压环、阀杆、底盖、梭阀、空心密封圈,所述阀杆与蝶板间通过平键传动,蝶板通过旋转运动实现阀门的启闭,所述底盖固连在阀体上,用于实现下阀杆与阀体的密封,所述空心密封圈通过螺旋环和压环压紧固定在阀体内部,当蝶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空心密封圈位于蝶板和阀体之间,形成密封,所述梭阀固定在阀体外部,梭阀、阀体、空心密封圈间设有流道,用于将介质导入空心密封圈。本发明集成舷侧阀,结构紧凑,操作力小,可实现不同压差下的双向密封,应用面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舷侧阀。
背景技术
舷侧阀用于开/关船体上的开孔,在船上系统需要与船外连通,如注/排水时打开,其它时间关闭,以保证船体的密封性。一般舷侧阀一侧与船体上焊接件相连,另一侧与系统管路相连。作为压力边界,舷侧阀一旦泄漏,相当于船体发生破坏,因此其密封性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船的安全,在深潜器等船体内、外压差较大的场合,通常会在舷侧阀后的管路上再设置几道阀门,后续阀门及阀门之间的管路与舷侧阀耐压相同,从而靠多道阀实现多保险。因深潜器等内部空间紧张,多道阀门及之间的管路需控制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前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集成舷侧阀,集成舷侧阀结构紧凑,操作力小,可实现不同压差下的双向密封,应用面广。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集成舷侧阀,包括阀体,阀体是舷侧阀的主体部分,所述阀体包括与船体及系统管路相连的法兰面,两个法兰面附近各设有一套蝶阀开关单元,所述蝶阀开关单元包括蝶板、螺旋环、压环、阀杆、底盖、梭阀、空心密封圈,所述阀杆包括上阀杆和下阀杆,上阀杆和下阀杆贯穿于阀体,所述阀杆与蝶板间通过平键传动,用于带动蝶板转动,蝶板通过旋转运动实现阀门的启闭,所述底盖固连在阀体上,用于实现下阀杆与阀体的密封,所述空心密封圈通过螺旋环和压环压紧固定在阀体内部,从而调节预紧力,保证密封效果,当蝶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空心密封圈位于蝶板和阀体之间,形成密封,实现阀门自密封,所述梭阀固定在阀体外部,梭阀、阀体、空心密封圈间设有流道,用于将介质导入空心密封圈,工作时蝶阀高压端介质通过梭阀进入空心密封圈内部,导致密封圈向外膨胀,使空心密封圈与蝶板密封面的接触应力增加,从而依靠预紧力和接触应力保证可靠密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集成舷侧阀包括手动执行装置,所述手动执行装置与阀杆相连,手动执行装置上设有指示板,所述指示板用于指示阀门启闭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集成舷侧阀包括减速手轮,所述减速手轮与阀杆相连,包括减速器、手轮等,用于减小阀门的手操力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集成舷侧阀包括液动执行装置,所述液动执行装置与阀杆相连,所述液动执行装置由齿轮、齿条、液缸、活塞、指示器等组成,在液压油作用下驱动活塞运动,齿条与齿轮将往复运动转化成旋转运动,带动蝶阀阀杆转动,蝶阀阀杆带动蝶板转动,从而使蝶阀关闭或打开,所述指示器设置在液动执行装置的顶部,可现场机械指示阀门启闭位置,也可远距离发送阀门启闭位置电信号。所述电磁换向阀与液动执行装置相连,电磁换向阀接受控制指令后,对液压流向进行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减小管路布置空间,阀体的两法兰面垂直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舷侧端设有液动执行装置,所述液动执行装置与舷侧端的蝶阀开关单元的阀杆相连,在管路端设有手动执行装置或减速手轮,所述手动执行装置或减速手轮与管路端的蝶阀开关单元的阀杆相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集成舷侧阀,与设置两个耐最高压力的阀门及中间管段相比,减少了体积,节约了成本。在舷侧端设有液动执行装置,可快速实现通海口的启闭,在失电失液等情况下,还可手动关闭二道阀,两道闭锁互为备用,安全性高。尤其适合深潜器等空间紧张的场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58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碱淤泥的收集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冷却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