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84622.9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1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时;尹朝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C15/20 | 分类号: | F42C15/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信 刚性 后坐 保险机构 恢复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包括后坐保险销、剪切销和剪切销孔。引信正常发射时,后坐保险销在后坐力作用下剪断剪切销并运动到保险销孔底部,此时孔底的碰撞反作用力使后坐保险销向上回弹,有可能使后坐保险销又恢复了对被保险件的保险。当保险销孔底端一侧设有一永磁体,则在该永磁体的吸引力作用下,由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后坐保险销将被锁定于保险销孔底部,实现反恢复;或将后坐保险销底端设置锥形盲孔或斜锲形状时,保险销孔底端对保险销底端的碰撞反作用力将使保险销底端发生径向变形,进而使保险销与保险销孔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本发明通用性好,结构紧凑、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引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
背景技术
引信隔爆机构、保险机构等机构的反恢复装置是保证解除保险后状态正确的重要构件。特别是后坐保险机构,在后坐过载消失后,很容易在爬行过载作用下又恢复为保险状态,从而使引信无法在预定条件下作用。近年来有很多引信通过增加反恢复销簧或惯性销来实现隔爆机构反恢复功能,例如张元曾在《中大口径旋转弹引信和解除保险装置技术研究》中设计了一种大口径旋转弹反恢复机构,该结构是利用离心力实现后坐保险机构反恢复功能,但其仅适用于旋转弹引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保证刚性后坐保险机构能够可靠解除保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设置在引信本体上,包括后坐保险销、剪切销和剪切销孔。沿引信本体轴向开设一个圆柱形盲孔作为保险销孔,所述后坐保险销设置于保险销孔内,两者间隙配合,所述后坐保险销为回转体,保险销孔深度大于后坐保险销的长度;所述剪切销孔为盲孔,自引信本体外侧壁沿径向贯穿后坐保险销孔后继续延伸至引信本体上,剪切销设置在剪切销孔内,进而使得后坐保险销锁定在引信本体的保险销孔内;被剪切销锁定后的后坐保险销顶部伸出保险销孔后插入被保险件中。
当引信发射时,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剪切销被后坐保险销切断,后坐保险销沿保险销孔向下运动,当后坐保险销碰撞到保险销孔底部时,受底部阻力的作用,固定在保险销孔底端。
进一步地,所述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还包括永磁体,所述后坐保险销采用具有磁性的钢,引信本体采用铝合金,在引信本体上开设一圆柱盲孔作为永磁体容纳孔,所述永磁体容纳孔位于保险销孔一侧,位于保险销孔的下部位置,且处于被锁定的后坐保险销的下方,永磁体固定在永磁体容纳孔内,使得后坐保险销向下运动到永磁体的位置时,受到足够磁性吸力而锁定在保险销孔底端,进而使得刚性后坐保险机构实现反恢复功能。
进一步地,在后坐保险销的底面切出一个斜面,构成斜锲结构,用来降低后坐保险销底端结构强度;当弹丸发射时,在后坐力作用下,后坐保险销剪断剪切销,使得后坐保险销向下运动至保险销孔底端,同时受保险销孔底端的碰撞反作用力而发生变形;从而使后坐保险销底端与保险销孔之间为过盈配合或消耗掉了保险销后坐运动动能,刚性后坐保险机构实现反恢复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后坐保险销底面开有锥形盲孔,用来降低底端结构强度,当弹丸发射时,在后坐力作用下,后坐保险销剪断剪切销,后坐保险销向下运动至保险销孔底端,同时受保险销孔底端的碰撞反作用力而发生径向膨胀,从而使后坐保险销底端与保险销孔之间为过盈配合或消耗掉了后坐保险销的后坐运动动能,刚性后坐保险机构实现反恢复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反恢复结构沿引信本体的轴向设置,无需在保险件以外占用引信空间或只占用很小的径向空间,且未增加保险件的尺寸,引信整体结构尺寸未增加。
(2)引信结构简约、紧凑,成本不会有明显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引信刚性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结构示意图实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46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