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J字型复合材料加强筋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9336.3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0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奇;王强;侯晓峰;卜聪;高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70/68 | 分类号: | B29C70/6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鲁保良;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字型 复合材料 加强 制造 方法 | ||
1.一种J字型复合材料加强筋的制造方法,所述J字型复合材料加强筋包括反C字型件(1)、反Z字型件(2)和一字型件(3),所述反C字型件(1)的上横边与直边、直边与下横边之间均圆角R过渡,所述反Z字型件(2)的上横边与直边、直边与下横边之间均圆角R过渡,所述反C字型件(1)的直边与反Z字型件(2)的直边连接,所述反C字型件(1)的下横边和反Z字型件(2)的下横边连接,所述一字型件(3)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反C字型件(1)的上横边和反Z字型件(2)的上横边连接,所述一字型件(3)、反C字型件(1)的上横边和反Z字型件(2)的上横边之间的三角区域为芯材(4);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平面预制体
采用真空袋法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平面预制体,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平面预制体包括尺寸符合设计要求的一字型件平面预制体、反C字型件平面预制体和反Z字型件平面预制体,具体步骤如下:
A1、在平板上铺隔离布;
A2、在隔离布上铺叠2-3层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
A3、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上层覆盖隔离布和透气毡;
A4、在透气毡上放置真空袋并在平板四周用密封胶条密封;
A5、通过真空袋抽真空后保持时长t,排除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层间空气;
A6、取下隔离布、透气毡和真空袋;如果达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平面预制体的厚度要求,则转步骤B;否则在原有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上继续铺叠2-3层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转步骤A3;
B、成型一字型件预制体
将一字型件平面预制体放置到一字型件模具(8)上,整体转移至热隔膜平台进行加热抽真空成型,时长为t;
C、成型反C字型件预制体
将反C字型件平面预制体按设计尺寸要求放置在反C字型件模具(5)上;整体转移至热隔膜平台中进行加热抽真空成型,时长为t;所述反C字型件模具(5)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反C字型件预制体接触的两个角均为圆角R;
D、成型反Z字型件预制体
D1、将反Z字型件平面预制体按设计尺寸要求放置在反Z字型件半成品配套模具(6)上;整体转移至热隔膜平台中进行加热抽真空成型,时长为t;所述反Z字型件半成品配套模具(6)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左侧边由上垂直边、斜边和下垂直边组成,上垂直边与斜边之间的角度为120°至160°,上边和下边均为水平边,右侧边为垂直边;上垂直边与上边连接处为圆角R过渡;
D2、将反Z字型件半成品(21)翻转,转移至反Z字型件模具(7)上;整体转移至热隔膜平台中进行加热抽真空成型,时长为t;所述反Z字型件模具(7)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左侧边由上垂直边、中水平边和下垂直边组成,上垂直边与中水平边之间为圆角R过渡,上边和下边均为水平边,右侧边为垂直边;上垂直边与上边连接处为圆角R过渡;
E、拼合J字型复合材料加强筋
将反C字型件(1)和反Z字型件(2)的直边通过反C字型件模具(5)和反Z字型件模具(7)拼合在一起,并在反C字型件(1)和反Z字型件(2)拼合交接的三角区域填充芯材(4),随后通过一字型件模具(8)在反C字型件(1)和反Z字型件(2)的上横边上拼合一字型件(3),拼合时,反C字型件模具(5)、反Z字型件模具(7)和一字型件模具(8)构成一个整体模具组;
F、固化J字型复合材料加强筋
将整体模具组放置于真空袋中,放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加热固化的同时继续抽真空,真空干燥箱从室温升至设计的固化温度,并且在固化温度条件下保温规定时间,自然冷却降温至室温后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J字型复合材料加强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长t为10±1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933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VCSEL激光器的测距装置及其测距方法
- 下一篇:流量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