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同催化氧化体系降解铜矿废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9150.8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劲;杨景叶;巴琪;李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水滴智能环保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昆山中环科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52;C02F1/66;C02F1/72;C02F103/1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马威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催化 氧化 体系 降解 铜矿 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催化氧化体系降解铜矿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S1,将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在协同氧化池中混合,加入多聚磷酸;S2,加入亚铁,在酸性条件下(pH=2‑4)加入双氧水进行协同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S3,反应产物在中和池中用石灰调节pH到7‑10或8‑9;S4,再在混凝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产生的污泥外排处置,出水达标外排本发明在现有的芬顿氧化基础上,引入了亚铁/多聚磷酸络合物诱导活化分子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协同氧化机制,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催化氧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排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协同催化氧化体系降解铜矿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矿废水一般包括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两种。酸性废水(pH=2.5-3.5)的COD一般100mg/L,雨季COD值较低,旱季COD值较高,且重金属离子铜、铁和锰含量较高。需要对酸性废水的pH和重金属离子进行有效处理,才能进行达标排放。碱性废水(pH12)的COD含量较高,且波动性较大,一般在300-900mg/L之间。由于在选矿中添加了大量的硫化钠,导致整体碱性水样呈浅绿色。
现有的处理技术一般将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混合后,在酸性条件下(pH=2-4)进行芬顿氧化(Fe2++H2O2→Fe3++OH-+·OH),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可以无选择地降解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用石灰调节pH至8-9并添加絮凝剂,沉淀掉其中的重金属及硫酸根后进行达标排放。芬顿氧化的效率还有待提高。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协同催化氧化体系降解铜矿废水的方法,解决了:现有的芬顿氧化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协同催化氧化体系降解铜矿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S1,将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在协同氧化池中混合,加入多聚磷酸;S2,加入亚铁,在酸性条件下(pH=2-4)加入双氧水进行协同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S3,反应产物在中和池中用石灰调节pH到7-10或8-9;S4,再在混凝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产生的污泥外排处置,出水达标外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还包括,在芬顿氧化(Fe2++H2O2→Fe3++OH-+·OH)基础上,引入了亚铁/多聚磷酸络合物诱导活化分子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协同氧化机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其中的亚铁可来自酸碱混合水中,也可另外添加,包括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的多聚磷酸(tetrapolyphosphoric acid,TPP)包括三聚磷酸、焦磷酸、四聚磷酸、磷酸以及它们的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形成的亚铁络合物的稳定性一般依次为:四聚磷酸盐>三聚磷酸盐>焦磷酸盐>磷酸盐,所述亚铁/多聚磷酸络合物中,亚铁/多聚磷酸的摩尔比从1/10到10/1,或从1/1到4/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协同氧化的氧化剂包括双氧水和分子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亚铁/多聚磷酸络合物诱导活化分子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理论上被认为,但不限于如下的反应机制:
O2+Fe(TPP)2+→·O2-+Fe(TPP)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水滴智能环保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昆山中环科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水滴智能环保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昆山中环科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91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图像处理装置
- 下一篇:轮胎下线翻转转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