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2462.6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9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冯传良;窦晓秋;冯玉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6/00 | 分类号: | A61L26/00;C08J3/075;C08J3/24;C08L5/04;C08L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胶原 蛋白 创面 敷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材料领域。所述具有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的制备方法如下:A、将D‑氨基酸衍生物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修饰在高分子长链侧基上;B、将步骤A得到的修饰后的高分子高温溶解于去离子水中,所得修饰后的高分子溶液转移至模具中,静置冷却进行首次高分子长链交联,在模具中形成预凝胶;C、将成型后的预凝胶浸泡在盐溶液中进行第二次高分子长链交联,交联产物洗涤后,即得。所述的具有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医用创面敷料,是包伤的用品,用以覆盖疮、伤口或其他损害的医用材料。它可以吸收创面渗出液以及有毒物质,允许气体交换,从而为愈合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也可以防止环境中的微生物侵入,预防创面交叉感染。随着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创面敷料的功能已逐渐从单纯隔离演变为促进愈合并提高愈合质量。
由于水凝胶具有与细胞外基质相似的物理化学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离子传送能力,被广泛用于创面修复材料。现有水凝胶创面敷料主要从化学功能化入手,通过引入抗菌成分(如纳米银离子、聚多巴胺等)、促细胞增殖成分(如胶原、明胶等)进而实现创面处抗感染、促愈合的效果。然而现有水凝胶敷料均忽略了凝胶内部纤维支架结构仿生功能化对创面愈合速度的影响。
发明人前期的研究中,专利文献CN110025827A记载了一种含天然植物多糖的保水性双组份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以氯化钾作为交联剂,将低分子量凝胶因子与天然植物多糖卡拉胶共混并加热溶解,冷却后即得双组份水凝胶。但该方法采用的高分子组分为卡拉胶,在创面酸性环境下会发生酸水解,破坏低分子量凝胶因子形成的纤维网络结构,造成凝胶损坏,无法作为创面敷料使用。并且该方法仅简单将低分子量凝胶因子与高分子多糖卡拉胶进行共混,二者之间并无相互作用力,而氯化钾仅将卡拉胶长链进行交联,因此此凝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低分子量凝胶因子部分将迅速降解,造成凝胶坍塌。
发明人前期的的研究中,专利文献CN102585267B记载了细胞培养用的只能凝胶三维支架材料,所述智能凝胶三维支架材料是将超分子凝胶因子置于天然多糖的水溶液中,加热至完全溶解形成混合溶液,进一步冷却形成凝胶;将制得的凝胶烘干至水分完全蒸干,形成透明薄膜,即得。但该方法中,并未将天然多糖高分子链进行交联,导致形成的水凝胶机械强度较低,形状无法固定。为了固定形状,该专利最后一步将凝胶进行干燥,得到透明薄膜。然而该干凝胶薄膜吸水溶胀后,得到的粘稠状水凝胶仍然具有流动性,机械强度低,形状无法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二次交联制备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的方法及其应用,该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具有螺旋结构,以解决现有凝胶敷料结构仿生差导致创面愈合速度慢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胶原蛋白螺旋结构创面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D-氨基酸衍生物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修饰在高分子长链侧基上;
B、将步骤A得到的修饰后的高分子高温溶解于去离子水中,所得修饰后的高分子溶液转移至模具中,静置冷却进行首次高分子长链交联,在模具中形成预凝胶;
C、成型后的预凝胶浸泡在盐溶液中进行第二次高分子长链交联,交联产物洗涤后,即得所述仿生胶原蛋白创面敷料。
所述步骤B的静置冷却过程中,高分子长链在D-氨基酸衍生物间氢键作用驱动下,进行首次高分子长链交联,在模具中形成预凝胶;步骤C的第二次高分子长链交联可进一步提升凝胶机械性能。
优选地,步骤A中,所述D-氨基酸衍生物为D-苯丙氨酸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24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