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认证的指静脉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5404.0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7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桓茂;刘桓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鑫保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E05B1/00;E05B4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6 | 代理人: | 张大保 |
地址: | 51811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认证 静脉 门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认证的指静脉门锁,涉及指静脉门锁技术领域,包括锁体和固定连接在锁体上的把手,所述锁体内安装有锁芯,其中锁芯采用现有技术中电控启闭的锁芯机构,所述把手内开设有采集窗,所述采集窗靠近锁体一端贯穿把手,位于采集窗两侧的所述把手内均贯穿开设有环形槽,两个所述环形槽两端均连通外界和采集窗,两个所述环形槽同心设置且圆心位于待检测指活体中心,本发明在进行指静脉识别时,初始状态两个环形板在采集窗内相互抵靠在一起对采集窗形成密封阻隔,避免了外界灰尘对采集窗内的污染;同时通过防护罩配合灯槽对红外灯形成密封防尘保护,从而在不工作时避免了外界灰尘的侵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静脉门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认证的指静脉门锁。
背景技术
在智能门锁的识别技术中,相比于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在进行识别过程中容易由于外界干扰因素导致识别不准确,如指部汗水污渍或识别装置上的污渍、面部的化妆或眼睛等因素,并且容易被窃取指纹好面部特征信息导致门锁安全性降低的问题;现有的指静脉识别则更为准确和安全,其根据手指活体内流动的血液对红外光的吸收,通过红外光照射并获取指静脉的图像特征来进行识别,从而确认使用者的身份,不易受到污渍的影响也不易被窃取指静脉图像特征信息。
现有技术中,指静脉装置通常设置在智能门锁上,部分指静脉装置为了避免被外界灰尘污染,一般通过滑盖来对指静脉装置进行密封,在使用时滑开滑盖进行识别,此种方式相比于外露的指静脉装置虽然减少的外界灰尘的污染,但是增加了开门时滑开滑盖和关闭滑盖的动作,操作较为繁锁,影响使用者的开门体验;同时在现有的指静脉装置通常采用固定结构,在对指活体进行识别时,若指活体摆放角度不一致,容易影响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需要实时调节手指的角度以进行指静脉识别,识别效果较差,影响使用者的开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非接触认证的指静脉门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中指静脉装置需要实时调节手指的角度以进行指静脉识别导致使用者开门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非接触认证的指静脉门锁,包括锁体和固定连接在锁体上的把手,所述锁体内安装有锁芯,其中锁芯采用现有技术中电控启闭的锁芯机构,所述把手内开设有采集窗,所述采集窗靠近锁体一端贯穿把手,位于采集窗两侧的所述把手内均贯穿开设有环形槽,两个所述环形槽两端均连通外界和采集窗,两个所述环形槽同心设置且圆心位于待检测指活体中心,两个所述环形槽内均同轴滑动连接有环形板,两个所述环形板一端穿过环形槽并在采集窗内相互抵靠且另一端相邻一侧均安装有红外灯,其中两个所述环形板密封阻隔采集窗,所述红外灯输出红外光且输出方向指向圆心,位于采集窗底部的所述把手内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采用现有技术中仅接收红外光的摄像器,所述把手内安装有指静脉识别模块,所述摄像头与指静脉识别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指静脉识别模块输出端与锁芯电性连接并控制其启闭,其中两个红外灯和指静脉识别模块均电性连接有内置电源,所述内置电源安装在把手内且电性连接有触控开关,所述触控开关安装在采集窗上,两个所述环形板相背离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外齿圈,两个所述外齿圈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内置电源电性连接且工作时驱动两个外齿圈沿环形槽向靠近锁体方向转出。
优选地,所述采集窗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同一弧形台,所述弧形台上表面呈弧形且贴合指腹周侧,为手指提供舒适的放置位置,其中弧形台位于环形槽靠近锁体一侧,其中触控开关安装在弧形台中部,方便手指放在弧形台上时容易接触触控开关,触控开关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启动的开关。
优选地,两个所述环形板均呈四分之一圆,在相合后能构成一个半圆对采集窗形成遮挡效果,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提高二者相互抵靠时的密封效果,其中两个环形板靠近采集窗一端内均固定连接有小磁条,两个所述小磁条异名磁极相对,从而在相互靠近时在磁性作用下相互吸引抵靠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鑫保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鑫保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54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