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非接触式防火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3585.3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71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锋;邓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耀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06 | 分类号: | G08B17/06;G08B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323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基于 电力 载波通信 接触 防火 监测 方法 | ||
一种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非接触式防火监测方法,采用了多个红外热传感测量模块、一个终端及其所连接的电力载波通信模块;在红外热传感测量模块中,将红外热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控制器上,将微控制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到声光报警电路的输入端、复位按键连接到微控制器的控制端,将微控制器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上并将该电力载波通信模块的电源线连接在市电供电线路中;将终端所连接的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也连接在市电线路中;将每一个红外热传感测量模块以红外热传感器接收面朝向目标电线部位的状态放置在电线附近。其优点有监测范围广、性能可靠、施工简单、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非接触式防火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工厂、仓储物流、会议室和酒店等无人监管或者人口密集的场所的消防、安防和火灾预警是防火监控的重点场合,传统的烟感报警器通过在火灾发生后产生的烟雾的事后防护的层次往往响应不够及时。这些场所的火灾事故率高、安防重要性强以及发生火灾时造成损失严重,在火灾和危险发生前的提前报警尤为重要。由此,有必要发展基于红外热传感技术主要用来开发低成本、低分辨率的传感器件和智能报警系统,主要用于工业工厂的安防、消防预警、火灾危险源警报系统,能够高灵敏度迅速反应并及时上传至云端进行预警和大数据分析。
当前室内防火采用的措施多以安装光电烟雾报警器为主。光电烟雾报警器是由红外发光管,红外感应管和一个暗室组成。在没有烟雾情况下红外发光管的光是不能到达红外光感应管,当有烟雾进入小暗室时,这些烟雾小颗粒使红外发光管发出的光产生散射,导致其中部分光被红外感应管接受到,并转换成电信号,检测电路将此电信号放大,当达到报警点时报警器进入报警状态。
现阶段的消防预警装置主要是烟雾报警器,烟雾报警器所面临的问题是:
1,工厂内货物起火前不冒烟,尤其化工厂的有些化学材料起火前几乎不冒烟;
2,烟雾报警器的位置离地面较高,当检测到烟雾时,火灾已经酿成,比较严重,造成财产的重大损失;
3,烟雾报警器自身的问题,反应速度慢,需要检测达到一定密度的空气粉尘,并且经常造成误报;
4,在箱内或者密闭的环境中,烟雾无法冒出直到火势比较严重;
5,无法再起火前做提前预警,发现烟雾时大多时火灾已经酿成,造成了损失。
我们之前设计了《一款非接触式智能室内供电线路防火热感监测方法》来解决上述的问题,其中要使用无线发射单元LoRa模块传递各个红外传感器信息,因为无线传输的关系在稳定性上难以做到最高的可靠性。因此取消无线发射单元设计,更采用更理想的方案。
那么,我们新设计的方案可在电线发热时就作出告警、在火灾发生前就迅速告警,确保告警信息不被错漏地传输到终端,为电线发热的隐患作排除、为人们的及时逃避和迅速启动消防起到很大的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非接触式防火监测方法, 该防火监测方法采用了多个红外热传感测量模块、一个终端及其所连接的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每一个红外热传感测量模块都包括一个红外热传感器、一个微控制器及声光报警和复位装置、一个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一个电源模块,所述的电源模块采用锂离子纽扣电池通过电容滤波、TPS61291DRV稳压器转化为稳压电源+3.3V为红外热传感器、微控制器及声光报警电路供电;该防火监测方法将红外热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控制器上,将微控制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到声光报警电路的输入端、复位按键连接到微控制器的控制端,将微控制器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上并将该电力载波通信模块的电源线连接在市电供电线路中,将终端所连接的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也连接在市电线路中;该防火监测方法将每一个红外热传感测量模块以红外热传感器接收面朝向目标电线部位的状态放置在电线附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耀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耀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5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