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1002.3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8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田苗苗;吴萍琴;仲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G06F21/62;G06F21/64 |
代理公司: | 合肥兴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8 | 代理人: | 胡东升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护 隐私 多维 数据 聚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法,本发明方法适用于多层聚合模型下的多维数据安全聚合场景。在这种场景下,数据请求者通过两层聚合将数据提供者的数据安全地进行汇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保证数据的隐私性和完整性。与现有方法相比,本发明的计算效率更高,可以应用于计算能力受限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大量普及,数据呈爆炸式的增长,移动感知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移动感知环境下,数据请求者要求数据提供者定期提供其感知数据。然而,提供者的数据中包含了其敏感信息,会导致一些隐私和安全问题,并且,单维数据的采集已经难以满足数据请求者细粒度分析数据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需要设计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法。当前,保护隐私的数据聚合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环境监测、医疗保健以及智能电网等各个领域。例如,2017年Shen等人提出了一种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案ECDA(Efficient Privacy-Preserving Cube-Data AggregationScheme for Smart Grid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SECURITY)。但是,该方案基于复杂的Paiilier同态加密算法以及需要双线性操作的BLS短签名算法,给系统带来了较大的计算开销。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法,保证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时,降低系统的计算开销。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保护隐私的多维数据聚合方法,系统框架包括一个数据请求者DR、一个第二层聚合节点SAN,多个第一层聚合节点FAN以及多个数据提供者DP;
所述数据聚合方法包括步骤:
系统建立,数据请求者DR完成密钥分发和系统参数生成,具体步骤如下:
(1)DR随机选择不同的整数i∈[1,m]分发给第一层聚合节点FAN作为标识,表示成FANi;随机选择不同的整数k∈[1,n]分发给数据提供者,数据提供者用(i,k)作为标识,表示成DPik;用户DPik的l维数据表示为dik=(dik1,...,dikj,...,dikl);
(2)输入安全参数κ,模数N=pq,其中p,q是长度为κ的两个不同素数;定义哈希函数H:Z→[0,N2-1];伪随机函数F1,F2:Z→[0,N2-1];
(3)选择n×m个随机数sik∈[0,N2-1],i∈[1,m],k∈[1,n];将sik分配给DPik作为加密密钥,将密钥分配给FANi,i∈[1,m];
(4)DR选择一个任意大小的密钥a0和密钥a∈[0,N2-1];将a发给SAN;SAN将a随机分成m份ai分发给各个FANi,满足FANi将ai分成n份aik分发给 DPik,满足
(5)随机选择R1和R2满足R1,R2>nD,其中D=max(dikj),i∈[1,m],k∈[1,n],j∈[1,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10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