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与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5732.2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1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程俊嘉;苏恒毅;周明达;黄澄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1/10;G03B17/12;H04N5/225;G03B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刘金凤;韩嫚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 镜头 相机 模组 电子 装置 | ||
本发明揭露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与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一塑料透镜、一镜筒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塑料透镜具有一物侧表面、一像侧表面以及一外径面;像侧表面与物侧表面的位置相对;外径面连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镜筒容置塑料透镜;镜筒包含一碟状部以及一侧壁部;碟状部具有一通光孔;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通光孔;侧壁部连接碟状部并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延伸;侧壁部对应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光线吸收涂层具有一内侧表面以及一外侧表面;内侧表面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的位置相对并较内侧表面远离塑料透镜的外径面,且外侧表面接触镜筒的侧壁部。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成像镜头的相机模组及具有相机模组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及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或组装合格率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能同时满足高成像品质与高组装合格率的需求。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像镜头,具有一物侧、一像侧以及一光轴;像侧的位置与物侧的位置相对;光轴通过物侧与像侧;成像镜头包含一塑料透镜、一镜筒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塑料透镜具有一物侧表面、一像侧表面以及一外径面;物侧表面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表面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且像侧表面的位置与物侧表面的位置相对;外径面连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镜筒具有一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容置塑料透镜;镜筒包含一碟状部以及一侧壁部;碟状部具有一通光孔;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通光孔;侧壁部连接碟状部,且侧壁部从碟状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延伸;侧壁部对应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且实体接触于镜筒;光线吸收涂层具有一内侧表面以及一外侧表面;内侧表面面对并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的位置与内侧表面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较内侧表面远离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实体接触于镜筒的侧壁部;光线吸收涂层的外侧表面与镜筒的侧壁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
0.1≤LA/LT≤0.95。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相机模组,包含上述成像镜头。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上述相机模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
通过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进而让光线吸收涂层实体接触于镜筒的侧壁部,并且当LA/LT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降低非成像光线于外径面反射的强度,以提升成像品质。并且,在组装成像镜头的过程中,通过光线吸收涂层与镜筒实体接触的厚度,可提供塑料透镜外径面与镜筒之间的间隙来配合调整裕度,以提升组装合格率。
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经部分剖切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绘示图3的成像镜头的第七透镜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5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