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1780.4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0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新;常卓;邹荣松;孙璎姝;朱建峰;杨秀艳;王计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布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5 | 代理人: | 孟潭 |
地址: | 10009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植物 耐盐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涉及植物生理技术领域。上述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测量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根据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温度差异预测植物耐盐性,此种预测方法是一种简捷、准确、无损伤、高通量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新方法,为快速、无损识别筛选耐盐植物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能减少传统评估方法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于大规模的林业监测和盐碱地改良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生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盐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在盐胁迫下,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过程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能量和脂类代谢等。对植物的耐盐性进行评估,是植物耐盐碱育种和资源创新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可用于筛选优良的耐盐植物种质以及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
已有研究在对植物进行耐盐性评价时选用了不同指标,并通过试验得出某些指标可作为评价植物耐盐性的理想指标,这些指标可概括为生长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其中,生长形态指标的筛选评价方法比较明了直观,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理论依据不够充分、准确性有待考证的不足。而生理生化指标评估方法就相对繁琐复杂,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及操作技术,试验后会对植株某些器官产生伤害。而且,对于处理样品数量需求大的情况,传统的筛选方法很难做到高效、快速操作,人工成本、技术成本较高。
因此,研究一种简捷、准确、无损伤、高效的植物耐盐性的评估方法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捷、准确、无损伤、高效的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
具体而言,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测量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根据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温度差异预测不同植物的耐盐性。
盐胁迫下植物生长主要受到渗透胁迫影响的限制,渗透胁迫可以描述为水分胁迫效应,因为土壤中高浓度的盐会使植物根系难以吸收水分,这将导致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减小,蒸腾速率是气孔导度的函数,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例如叶片温度)随蒸腾速率而变化,因此由于蒸腾速率变化引起的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差异可以间接反映植物所处的盐浓度环境,进而评价植物的耐盐性。
对于植物的种类不作具体限定,对于测量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的方法也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但相互比较时要求测量部位一致。
本发明预测植物耐盐性的方法,无需受试植物的离体枝条作为受试材料,不会对植物本身产生破坏或者永久性伤害,也不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及操作技术,步骤操作简单。本发明只需测量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再根据温度差异预测植物耐盐性即可,直观明了、准确、高效,能够同时测试多个植物,还具有高通量的优点;为快速、无损伤识别筛选耐盐碱植物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能减少传统评估方法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于大规模林业监测和盐碱地改良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进一步,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采用红外热成像对植物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进行测量。
红外热成像通过对热红外敏感CCD(charge-coupled device,简称CCD)对物体进行成像,能反映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场。采用红外热成像可以大面积的监测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测量范围大,数据多,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达到“可视化”,可用于评估植物的耐盐性。
进一步,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植物局部选自植物叶片、植物冠层、植物根茎,优选植物叶片。
示例性地,在特定盐浓度下,比较不同植物的整体和/或植物局部的温度,温度低的比温度高的耐盐性强,比较不同植物的耐盐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1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