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碳传感器校准方法以及多传感器联合校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7701.2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4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潘晓鹏;黎达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韩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传感器 校准 方法 以及 联合 系统 | ||
一种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校准方法以及多传感器联合校准系统,能使当前校准时刻检测到的实际检测值更准确地反映特定空间内的二氧化碳的实际浓度。该校准方法包括:检测值获取步骤,在当前校准时刻获取多个二氧化碳传感器在校准基准时间段内的多个二氧化碳基准检测值;校准对象选定步骤,对多个二氧化碳基准检测值进行比较,选定最小基准检测值所对应的二氧化碳传感器作为目标校准对象,并将最小基准检测值确定为校准基准值;校准动作选定步骤,将校准基准值与预设基准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按照预设的校准规则选定相应的校准动作;以及校准步骤,根据选定的校准动作,对目标校准对象在当前校准时刻的实际检测值进行校准并更新为校准后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风系统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二氧化碳传感器校准方法以及对多个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联合校准的多传感器联合校准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流通、换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新风系统管道将室内的浑浊空气向室外排出以形成室内外的压力差,并由此完成室内外的空气交换,使空气清新。
在这种新风系统中,一般都设置有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值进行检测,并且只有在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才开启新风系统,对室内外的空气进行换气。当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关闭新风系统,由此避免能源的浪费。
但是,二氧化碳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检测数值逐渐偏大(发生漂移)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校准。
作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校准方法,例如,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CN110133192A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校准方法,使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在预设天数内的每一天的多个特定时刻分别检测一次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将检测到的多个浓度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例如,所有浓度值中数值最小的一个)确定校准基点;将所述校准基点更新为预设数值(参见权利要求1、说明书第[0029]-[0032]、[0038]-[0041]、[0046]-[0049]段)。其理由是当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的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为最小时,表示室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基本一致(参见说明书第[0033]段)。
作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校准方法,例如,在特定时刻将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检测值更新为预设值(例如,400ppm,其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换言之,现有技术的校准方法采用的是将单个特定时刻的最小值或是检测值重置为一个恒定的预设值(例如,400ppm)。但是,实际情况是,尤其是在商用建筑等换气不良的情况下,特定时刻下的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最小值或是检测值不可能确保处于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例如,400ppm)相同的浓度水平,因此,现有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校准方式存在不精确的问题。
另外,在同一系统中存在多个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情况下,若对各个二氧化碳传感器单独进行校准,则每个二氧化碳传感器的特性不同,这样反而会使由每个校准后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数值偏差较大,反而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
因此,如何获得一种能够更准确地对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校准的校准方法以及能够对同一系统内的多个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联合校准的多传感器联合校准系统,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校准方法,根据由校准基准时间段内的多个二氧化碳基准检测值确定的校准基准值与预设基准值的比较结果,选定不同的校准动作,从而能使当前校准时刻检测到的实际检测值更准确地反映特定空间内的二氧化碳的实际浓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传感器联合校准系统,能避免因不同二氧化碳传感器自身特性的差异(例如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的漂移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校准误差,并能准确地对在特定空间内设置的多个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联合校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7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