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型与模型代码的测试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6109.0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1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郭港;付永星;成一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领智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82 | 代理人: | 陈士骞 |
地址: | 10001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型 代码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模型与模型代码等效性的测试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根据被测模型及激励输入数据和数据收发结构,构建模型测试框架;获得模型测试工程;利用模型测试框架、目标嵌入式平台对应的数据收发模块及模型测试工程,确定代码测试框架及其代码测试工程;利用模型测试工程及模型测试框架,获取仿真结果数据;在目标嵌入式平台运行的情况下,利用代码测试工程及等效模型,将激励输入数据发送至目标嵌入式平台,目标嵌入式平台运行部署模型对应的程序代码,确定激励输入数据对应的代码结果数据,反馈至等效模型;电子设备利用仿真结果数据及程序代码的代码结果数据,验证模型与其代码之间的等效性,以实现提高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型与模型代码等效性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自动代码生成技术或者说基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基于模型的设计的软件开发流程中,首先开发出软件模型,进而,使用EmbeddedCoder(嵌入式代码生成器),将软件模型或软件模型的部分子模型,转化为其对应的嵌入式代码,对所转化的嵌入式程序代码进行测试,测试所转化的嵌入式程序代码是否可实现与其对应的软件模型或软件模型的部分子模型相同的功能。在对使用Embedded Coder(嵌入式代码生成器)生成的基于模型的设计的软件对应的嵌入式代码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等效性测试方法对其进行测试。
目前的等效性测试方法一般为处理器在环(PIL)测试,处理器在环测试的过程,一般是:Simulink仿真软件利用待测试模型以及待测试模型对应的激励信号,生成可在嵌入式平台上运行的C代码,其中,待测试模型为待测试的顶层模型或顶层模型嵌入的部分子模型;使用交叉编译环境将待测试模型生成的C代码编译成可执行程序,作为目标程序。将该目标程序下载到嵌入式平台上;在待测试模型所在模型中手动标定出待测试模型,进而生成待测试模型对应的PIL模块,该PIL模块可用于仿真时与嵌入式平台上的目标程序交换数据。利用PIL模块以及激励信号,进行待测试模型仿真,获得待测试模型对应的模型仿真结果;并在待测试模型的仿真过程的每个采样间隔内,通过网口或者串口将该激励信号,发送到嵌入式平台上,以使嵌入式平台利用目标程序对该激励信号进行运算,得到运算结果并发送至Simulink仿真软件;Simulink仿真软件接收嵌入式平台反馈的运算结果后,对比待测试模型对应的模型仿真结果和运算结果,实现对待测试模型和及其对应程序代码的等效性验证。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Simulink仿真软件默认支持串口和以太网两种通信接口的PIL仿真,仅提供了Simulink运行环境中的通信程序和接口。要实现仿真时嵌入式平台与Simulink仿真软件的通信,即嵌入式平台获得目标程序,并在得到运算结果后将运算结果反馈至Simulink仿真软件,需要在嵌入式平台上移植PIL仿真的通信协议层代码。而该部分移植工作难度比较大,且不同嵌入式平台定制方法不同,不具有通用性,扩展性弱。
那么,如何提供一种对基于模型的设计的软件所对应程序代码进行自动且便捷地测试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型与模型代码等效性的测试方法及装置,以实现自动且便捷地对基于模型的设计的软件所对应程序代码的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型与模型代码等效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电子设备根据被测模型及其对应的激励输入数据和数据收发结构,构建所述被测模型对应的模型测试框架;
获得所述模型测试框架对应的模型测试工程,以使所述模型测试工程对应的仿真工具可管理所述模型测试框架的仿真过程;
利用所述模型测试框架、目标嵌入式平台对应的数据收发模块以及所述模型测试工程,确定所述模型测试框架对应的代码测试框架以及所述代码测试框架对应的代码测试工程,其中,所述代码测试框架包含等效模型以及待部署于所述目标嵌入式平台的包含所述目标嵌入式平台对应的数据收发模块的部署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61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