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化学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3110.8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8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白晓功;韩翔龙;陶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05 | 分类号: | H01M50/105;H01M50/14;H01M50/18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薛晓伟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化学 装置 应用 电子 | ||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及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本体以及与本体连接的第一金属部,本体收容于壳体内,第一金属部从壳体内伸出壳体外。其中,壳体包括封印区,封印区封装第一金属部。封印区包括位于第一金属部一侧的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腔体。第一缓冲部的第一腔体可以减缓电化学装置跌落时壳体内的电解液对封印区的冲击,降低封印区被电解液冲开的风险,进而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软包装电池具有重量轻、形状灵活、能量密度高等优点,随着软包电池工艺成熟化,其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等领域被广泛的应用。软包装电池一般采用壳体包裹电极组件及电解液,并将壳体进行封边形成封印区以完成密封。但在电池使用、测试或运输等过程中,电池有跌落失效的风险。电池跌落时,壳体内部的电解液可能在跌落方向上对壳体产生冲击,壳体的封边处受到冲击会破坏电池的密封性,有发生开裂而漏液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及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本体以及与本体连接的第一金属部,本体收容于壳体内,第一金属部从壳体内伸出壳体外。其中,壳体包括封印区,封印区封装第一金属部,封印区包括位于第一金属部一侧的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腔体。进一步的,封印区封装第一金属部,且第一金属部一侧设有第一缓冲部。当电化学装置跌落时,电解液会对封印区产生较大冲击,第一缓冲部的封印部分以及第一腔体可吸收该冲击的能量,以减缓电解液对封印区的冲击,降低封印区被电解液冲破的风险,进而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部向远离本体的方向凸出设置。进一步的,第一缓冲部相较于本体凸出,当电化学装置发生跌落使电解液冲击封印区时,第一缓冲部靠近本体的一侧可抵挡电解液的冲击。若该一侧被电解液冲破,则第一腔体可进一步提供缓冲空间以减小电解液的冲击力,且,第一缓冲部远离本体的一侧仍可继续抵抗电解液的冲击,以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极组件还包括与本体连接的第二金属部。第二金属部从壳体内伸出壳体外,封印区封装第二金属部,第一缓冲部位于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之间。进一步的,在电化学装置跌落时,相邻设置的第一金属部与第二金属部之间的电解液无法向两侧及时流动,使得位于该部分的电解液在冲击封印区时呈刚性,对封印区产生较大冲击。在第一金属部与第二金属部之间设置第一缓冲部,可有效缓解位于该部分的电解液对封印区的冲击,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沿封印区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进一步的,第一缓冲部中不限于仅设置一个第一腔体,还可包括第二腔体,若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中的一个在电解液的一次冲击中被冲开,则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中未被电解液冲开的另一个仍可使第一缓冲部具备缓冲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封印区的厚度方向观察,在第一金属部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腔体与封印区的远离本体的边缘的距离为d1,第一腔体与封印区的靠近本体的边缘的距离为d2,d2≤d1。进一步的,使第一腔体与封印区的靠近本体的边缘的距离(该距离与封印区的封印强度呈正相关)小于或等于第一腔体与封印区的远离本体的边缘的距离(该距离与封印区的封印强度呈正相关),即,封印区远离本体的封印强度大于封印区靠近本体的封印强度。可以在电解液冲击封印区时,让电解液尽快进入第一腔体,发挥第一腔体的缓冲作用。并在缓冲电解液后在第一缓冲部处保持较大的封装强度,降低封印区被电解液冲开造成漏液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一包装膜和第二包装膜,第一包装膜和第二包装膜接合形成封印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31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