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1377.3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8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开和;李培华;何雨;袁代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宜宾江源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H6/02 | 分类号: | C12H6/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李晓 |
地址: | 64401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白酒 中邪 物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酿酒技术领域,包括具体步骤:在再沸器上设置多个筒节,并在多个筒节内填充不同量的填料;根据去除白酒去除邪味物质要求将原料白酒送入到对应的筒节内,并通过筒节进入到再沸器中进行加热;将产生的蒸汽送出筒节并进行冷凝形成的液体进行收集;在蒸发完毕后将再沸器内剩余的液体冷却后进行收集。本发明有效降低白酒中的邪味物质,调节白酒中香味物质的比例,使蒸馏酒的酒质大幅度提高,降了物质浪费和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酿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传统的固态法白酒生产工艺均采用甑桶蒸酒系统,该生产工艺在甑桶蒸馏收集的原酒中含有较多的邪味物质,因此,现绝大多数酒厂均采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即蒸馏初期和蒸馏后期收集的白酒含有较多的邪味物质,不作为合格白酒进入产品中,而仅用蒸馏中段产出的少量白酒作为合格的白酒产品,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物质和能源的浪费。
现为了避免对头酒和尾酒的浪费,不少厂家将头酒和尾酒与中段酒进行二次勾兑或处理进行再利用,但此种方法生产出的白酒效果均不理想,因此,为了提高优质白酒质量的途径只能是去邪增香,去邪是前提,邪味不除,增香无益,而增香使酒味更郁,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香气过浓则势必造成口味不协调。因此,许多香味物质组成的优质白酒比例保持平衡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口味丰满细腻。
本实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方法和装置,有效降低白酒中的邪味物质,调节白酒中的香味物质比例。使蒸馏酒的酒质大幅度提高,达到节约能源及生产成本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方法及装置,有效降低白酒中的邪味物质,调节白酒中香味物质的比例,使蒸馏酒的酒质大幅度提高,降了物质浪费和生产成本。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再沸器上设置多个筒节,并在多个筒节内填充不同量的填料;
根据去除白酒去除邪味物质要求将原料白酒送入到对应的筒节内,并通过筒节进入到再沸器中进行加热;
将产生的蒸汽送出筒节并进行冷凝形成的液体进行收集;
在蒸发完毕后将再沸器内剩余的液体冷却后进行收集。
进一步的,冷凝形成的液体一部分作为回流液回流至筒节内,一部分作为收集液进行收集。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筒节层叠安装,多个筒节上的蒸汽出口共同连接。
一种降低白酒中邪味物质的装置,包括再沸器、冷凝器、底液冷却器、原料储罐、筒节、顶液罐和底液罐,筒节内填充有填料,筒节安装在再沸器上,筒节进口端与原料储罐连接,筒节的蒸汽出口与冷凝器,且冷凝器出口与顶液罐连接,所述底液冷却器与再沸器连接,且底液冷却器出口与底液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筒节内还设有分布器,分布器位于填料的上方,且筒节的物料进口位于分布器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筒节、原料储罐、顶液罐和底液罐均为多个,每个筒节内填料体积不同,每个原料储罐出口端均与多个筒节进口端连接,多个筒节的蒸汽出口共同与冷凝器进口端连接,且多个顶液罐进口端共同与冷凝器出口端连接,多个底液罐进口端共同与底液冷却器出口端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原料储罐的出口端均安装有防爆原料泵。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筒节层叠安装,多个筒节的蒸汽出口共同与冷凝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出口端连接有缓冲罐,缓冲罐的出口端与顶液罐连接,且缓冲罐出口端还并联有回流管,回流管与最上层筒节顶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宜宾江源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宜宾江源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1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耐火新材料制造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池物联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