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及其建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5410.3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2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恒栋;王建;康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1D19/00;E01D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杨东明;罗洋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预制 装配 构筑物 及其 建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综合管廊、夹层隧道空间和桥梁;综合管廊包括沿着纵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预制件,夹层隧道空间包括沿着横向依次连接的第二预制件,且第二预制件叠设于第一预制件上方;桥梁包括桥梁柱和桥梁板,桥梁柱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预制件的上侧,桥梁柱的另一端连接于桥梁板。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建造该构筑物的建造方法。采用本发明。能够将大断面多层综合管廊及桥隧一体化构筑物分解为数量可控的标准构件或部件,减轻单个标准构件或部件的自重,便于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在建设现场装配建造,实现大型地下构筑物的工业化生产、装配化的绿色建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因素,考虑耐久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科学选择工程材料,主要材料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构件标准化,积极推广应用预制拼装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同时有效带动工业构件生产、施工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
一般情况下,综合管廊采用单舱或双舱断面,通过节段拼装或者装配整体式建造。但是,多功能复合化的综合管廊项目不断出现,形成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夹层-地下隧道-桥梁为一体的大断面多层综合管廊结构构筑物,这种大型构筑物断面尺寸大,不利于实现节段预制拼装建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大断面多层的构筑物不便于建造的缺陷,提供一种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及其建造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预制装配的构筑物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综合管廊、夹层隧道空间和桥梁;
所述综合管廊包括沿着纵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预制件,所述夹层隧道空间包括沿着横向依次连接的第二预制件,且所述第二预制件叠设于所述第一预制件上方;所述桥梁包括桥梁柱和桥梁板,所述桥梁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制件的上侧,所述桥梁柱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桥梁板。
本发明通过将多层构筑物拆分成相应的预制件进行预制与后续装配,具体地,将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夹层-地下隧道-桥梁形成的大断面多层综合管廊及桥隧一体化构筑物,拆分成综合管廊层、夹层隧道空间层和桥梁层,并将各层分别分解为第一预制件、第二预制件和桥梁柱,从而把大断面多层综合管廊及桥隧一体化构筑物分解为数量可控的标准构件或部件,减轻单个标准构件或部件的自重,便于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在建设现场装配建造,实现大型地下构筑物的工业化生产、装配化的绿色建造。并且,综合管廊为纵向连接,夹层隧道空间为横向连接,采用这种横纵向的连接方式,能够有利于整体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综合管廊还包括预应力钢筋,所述预应力钢筋设置于所述第一预制件内,且纵向贯穿多个所述第一预制件。
在本方案中,通过预应力钢筋纵向连接第一预制件从而形成综合管廊,其连接可靠且连接方式简单。
较佳地,所述综合管廊为多舱箱型结构,所述预应力钢筋至少设置于所述综合管廊的两侧壁的上下两端。
较佳地,所述综合管廊的两侧壁之间的廊壁还设有所述预应力钢筋。
在本方案中,预应力钢筋可以连接于综合管廊的两侧壁上,也可以根据需求在综合管廊的两侧壁之间的廊壁上设置预应力钢筋。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综合管廊具体的结构形式进行布置,比如对于箱数较少的综合管廊可以只在最外侧的侧壁上设置,对于箱数较多的综合管廊可以箱内的侧壁上设置预应力钢筋。
较佳地,所述夹层隧道空间还包括预应力钢棒,所述预应力钢棒设置于所述第二预制件内,且横向贯穿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预制件的侧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54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