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电池充电的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9184.8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6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姚晓雨 |
地址: | 51804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充电 方法 装置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对电池充电的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其中,在外部充电器持续接通的时间超过时间阈值前,执行第一充电模式,第一充电模式使电池始终处于高压充电状态,使用户感知电池始终是充满状态,在超过所述时间阈值后执行第二充电模式,第二充电模式使电池处于自然放电后再次充电的方式,避免电池因长期处于高压充电状态出现电池鼓包等的质量问题。所述方法中通过检测复充次数可替换计时时间,即在检测到在第一充电模式中复充次数达到次数阈值时,切换为第二充电模式进行充电。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能够配合用户交互的充电方法,包括可选择充电方式的交互,以及在所述第二充电模式中与第一充电模式不同的充电标识提示用户。
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1680091966.8、申请日为2016年12月30日、发明名称为“对电池充电的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电池充电的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终端设备成为用户日常必需的用品,用于供电的电池成为评价终端设备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终端设备的普遍小型化,对电池的要求日益提高,锂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外部充电器长时间插入终端设备时,锂电池在电量充满之后,还会在高压阶段反复进行二次充电(也叫复充)。在高电压环境下,持续进行恒压(CV,Constant-Voltage)充电,会导致电池的阴极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氧气(O2),氧气与电解液中的溶剂酯类,例如碳酸乙烯酯(EC)或碳酸丙烯酯(PC)等,发生氧化分解化学反应而释放二氧化碳(CO2)。其化学反应方程式(D.D MacNeil J.R.Dahn ECS 149(7)A912-A919(2002))为:
因此,重复进行二次充电会造成电池电压一直维持在高电压状态下进行充电,时间长会使电池内部产生气体,形成鼓包,影响电池的质量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了对电池的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用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对电池的充电方法,所述充电方法通过识别外部充电器在位时间,如果在位时间超过一个预设的时间阈值,就认为该充电处于过长时间的充电状态,例如认为是长时间无人值守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则检测电池到达一个较低的电量值或电压值后在进行充电,即让电池从高电压到低电压自然耗电,再从低电压到高电压充电的自然循环周期,类此用户正常使用手机100状况,从而避免长期在高电压状态下进行反复的二次充电,进而规避电池鼓包风险,提高电池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充电方法包括:首先,在检测到外部充电器接通时,启动充电,并启动计时;在检测到所述外部充电器持续接通过程中,进行首次充电至电量充满后,在计时时间达到时间阈值前,执行第一充电模式,所述第一充电模式包括在检测到所述电池的电学参数的值小于所述电学参数的第一阈值时,再次启动充电至电量充满,在计时时间达到所述时间阈值后,执行第二充电模式,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包括在检测到所述电池的电学参数的值小于所述电学参数的第二阈值时,再次启动充电使所述电池的电学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电学参数的第三阈值;其中,所述电学参数为电压或电量,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也就是说,结合上述实施例,在以下各个方面的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阈值为第一电量阈值,所述第二阈值为第二电量阈值,所述第三阈值为第三电量阈值;或者,所述第一阈值为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第二阈值为第二电压阈值,所述第三阈值为第三电压阈值。
结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实施例描述的充电方法,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在计时时间达到时间阈值前,在检测到所述电池的电学参数的值小于所述电学参数的第一阈值时,再次启动充电并采用恒压充电方式至电量充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未经荣耀终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91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