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质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7331.8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7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丁硕硕;刘睿劼;洪志贤;钱飞跃;史广宇;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周敏 |
地址: | 21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质 净化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质净化装置,水质净化装置包括:生物膜过滤模块,其用于对水进行净化;推流曝气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的后侧且能够促使水通过生物膜过滤模块。本发明中的生物膜过滤模块可吸附、降解水中溶解性污染物,并且装填有填料的镂空球可随水流转动降低水流阻力,利于水过滤;推流曝气模块可提升水中的溶氧量,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通过各模块的相互协同,水质净化效率高、设备集成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质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乡河道水质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地区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河道水系呈现成片污染的状态。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控源截污-应急修复-生态提升-长效维系”等系统方法对重污染河道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工程投资大、施工期较长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备、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和面源污染截留不到位的地区,很难在短期内建成高效的陆域污染源控制体系。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和初期雨水排入河道中,很容易造成下游水体呈现黑臭状态,严重影响周边环境质量。对于该类河道,采取人工强化曝气、投加功能菌剂、开展底泥疏浚和实施植物修复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削减内源污染释放和改善水生态景观。然而,工程实践证明,上述措施需要科学系统组合,并建立智慧运行管理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理效果,有效控制治理成本。例如,强化曝气措施可以快速提高水中溶解氧浓度和促进土著微生物生长,但持续高强度的曝气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还可能促进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使水质恶化,并引发臭气污染。再如,外加功能菌剂需要与强化曝气、生物填料等固定技术相结合,才能长期滞留于河道中,发挥生化降解功能。又如,只有当河道水质达到植物生长的最低限度,才可能实施植物修复。
在无法有效拦截污染排入的前提下,应当对某段河道进行必要的工程改造,使其具备类似于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功能,快速降解还原性污染物、促进污染底泥淤积、提升水体溶解氧水平,并实现设施的自动控制和长效运行。这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如何创新重污染河道水质净化装置设计,将工程技术与生态技术有机结合,已成为消除水体黑臭、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降解溶解性污染物、实现悬浮颗粒沉降、净化效率高的水质净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质净化装置,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包括:
生物膜过滤模块,其用于对水进行过滤净化,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包括具有容纳空间且能够供水进入和流出的第一容纳室、堆叠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内的中空的镂空球、装填在所述镂空球内的填料;
推流曝气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的后侧且能够促使所述水通过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所述推流曝气模块包括具有容纳空间且与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相连通的第二容纳室、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的推流曝气机,所述推流曝气机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的上方,所述第二容纳室开设有供来自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的水以及空气流出所述第二容纳室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还包括多个网框,多个所述网框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内,装填有所述填料的所述镂空球堆叠在所述网框内,多个所述网框内装填的填料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多个网框相并联。
进一步优选地,与所述开口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容纳室的侧面和/或与所述开口位于同一侧且最靠近所述开口的所述网框的侧面设有封闭的面板,以防止短流现象的发生。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网框为2~5个。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纳室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容纳室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开设有多个镂空的网孔,所述网框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1.0~4.5m,水平方向上的长宽比为(1.5~3):1,进一步为(2~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7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