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5052.8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2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范亮亮;赵亮;赵宏;田壮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崔方方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粘弹性 流体 颗粒 高效 分离 微流控 装置 | ||
1.一种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片层(9)和盖片层(9)底端上设置的载片(10);
盖片层(9)的底端端面上开设盲道,盲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加液区(1)、微纳米颗粒富集通道(2)、第一扩张区(3)以及第二扩张区(5),第二扩张区(5)远离第一扩张区(3)的一端上设置若干微纳米颗粒收集区;定义加液区(1)至第二扩张区(5)的方向为正方向,微纳米颗粒富集通道(2)沿正方向上截面宽度逐渐减小;盖片层(9)的底端端面上还设置结构体(4),结构体(4)一端位于第一扩张区(3)的内部,另一端位于第二扩张区(5)内部,结构体(4)沿正方向上宽度先增加后减小,且最大宽度位于第一扩张区(3)与第二扩张区(5)的连接处,结构体(4)的表面与载片(10)的表面连接;所述盖片层(9)上开设与加液区(1)以及若干微纳米颗粒收集区分别连通的若干通孔;
所述第一扩张区(3)与第二扩张区(5)的连接处与结构体(4)之间的间隙尺寸为待分离最大颗粒粒径的1~2倍;
所述第一扩张区(3)沿正方向上宽度先增加再减小或逐渐减小;所述结构体(4)位于第一扩张区(3)内部的一端的端部结构为尖角、圆弧或平直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张区(3)靠近第二扩张区(5)的一端上设置相连通的第一颗粒分离区(11)和第二颗粒分离区(12);
第一扩张区(3)通过第一颗粒分离区(11)和第二颗粒分离区(12)与第二扩张区(5)连通,结构体(4)的最大宽度位于第二颗粒分离区(12)与第二扩张区(5)的连接处,第一颗粒分离区(11)沿正方向上截面宽度先增大再减小,第二颗粒分离区(12)沿正方向上截面宽度逐渐减小;
第二颗粒分离区(12)与第二扩张区(5)的连接处与结构体(4)之间的间隙尺寸为待分离最大颗粒粒径的1~2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张区(3)与第一颗粒分离区(11)的连接处与结构体(4)之间的间隙尺寸为待分离最大颗粒粒径的1~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米颗粒富集通道(2)、第一扩张区(3)与结构体(4)均沿盖片层(9)正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且微纳米颗粒富集通道(2)、第一扩张区(3)与结构体(4)的中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体(4)位于第二扩张区(5)内部的一端的端部结构为尖角、圆弧或平直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圆柱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层(9)和载片(10)材料为纸、硅、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粘弹性流体中颗粒高效分离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层(9)和载片(10)通过3D打印、刻蚀或翻模一体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505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