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化精准引导支托凹预备过程的导板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4823.1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洋;余嘉怡;祝丽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C13/00 | 分类号: | A61C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封浪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化 精准 引导 支托 预备 过程 导板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字化精准引导支托凹预备过程的导板及其制作方法。引导导板由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和预备插件实体组成。通过术前在数字化口腔模型中进行支托凹预备,根据自定义车针获得导环数据,进而设计出预备插件,将预备插件和定位导板进行组合并打印得到引导导板。本发明的引导导板能够精准指导临床预备支托凹操作,使得医师们得到可预测的三维支托凹形态。临床上用此导板操作即可完成精准、快捷、便利的支托凹预备,并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腔外科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数字化精准引导支托凹预备过程的导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一直为口腔修复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修复手段之一,其为牙列缺损的患者提供了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案,具有广泛的适应症。而一个合理的RPD设计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软硬组织、牙齿位置、咬合关系的协调,达到患者对修复体美学和舒适度渴望的要求。由于临床医生们的疏忽大意或缺乏专业经验而可能导致失败或并发症的步骤包括:缺乏诊断前的计划,没有对基牙进行预备;无法适应RPD支架的结构;缺乏治疗后随访等。很多时候,在活动修复治疗之初,就出现了问题。许多医生在缺乏经验或不与技师沟通的情况下执行了一些不准确的治疗手段,最终以连锁反应的形式产生问题,结果是患者对RPD效果不满意,甚至修复体对口内的软硬组织产生了长期有害作用。即使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帮助下,支架的制作精度有了提升,但是临床端因缺乏诊断前的治疗计划,对基牙预备产生的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就包括支托凹的预备。在缺乏预备前的分析设计及临床引导的前提下,支托凹预备过深则违反了尽可能保留牙体组织的原则,增加了龋病的风险;支托凹预备过浅则使得支托凹位置的空间不足,导致放置处成为受力薄弱点,甚至干扰患者的咬合运动。因此在口腔活动修复领域中,我们亟需一种可精准控制支托凹深度及形态的导板及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数字化精准引导支托凹预备过程的导板的制作方法,以提供一种能够引导车针精准预备支托凹的引导导板。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数字化精准引导支托凹预备过程的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根据患者口腔数据构建数字化口腔模型;
在所述数字化口腔模型上进行支托凹预备;
根据预备有支托凹的数字化口腔模型,构建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模型,所述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模型上至少预留有各支托凹预备的形态;
根据预备有支托凹的数字化口腔模型,分别在各支托凹处设计并摆放对应的预备车针;
根据摆放的各组预备车针,生成对应的预备车针导环数据;
分别根据各组所述预备车针导环数据生成对应的预备车针导环,分别将各组所述预备车针导环连接为一体,形成预备插件模型;
分别去除各组所述预备插件模型与所述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模型的重叠部分,分别得到对应的预备插件;
分别根据所述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模型和各组所述预备插件,制备出对应的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和预备插件实体,构成引导导板。
患者牙齿需要预备至少一个支托凹,对应的,支托凹预备定位导板模型上则预留有至少一个支托凹预备的形态(与支托凹的形态相对应),对应每一个支托凹设计有一组预备车针,预备车针根据需要预备的支托凹的形态进行选型和摆放。摆放完成状态下,每一组预备车针则会形成一组相应的预备车针导环数据,该预备车针导环数据即为引导相应预备车针进行预备的导环,其引导车针预备的位置、角度和深度,一组预备车针导环数据则能够生成一组预备车针导环(模型),对应于一个支托凹的预备车针导环连接为一体,形成对应该支托凹的预备插件模型,以此对该支托凹所要用到的所有车针进行引导。后续再将模型的重叠、阻挡、就位部分消除,即得到最终的模型,再根据模型加工制造,制备出实体导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48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硫电池混合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磷酸铁锂电池自放电的筛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