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力连续硝化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8669.7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1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程春生;明旭;魏振云;雷京;盖永明;李全国;孔蓉;马晓华;杨兆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安全科学研究(沈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1/14 | 分类号: | C07C201/14;C07C205/12;C07C201/08;C07C205/06;C07C205/22;B01J19/18;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11002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连续 硝化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力连续硝化方法及其装置。该方法将原料(或原料溶液)及混酸(或硝酸)同时加自动力连续反应器,通过叶轮搅拌产生的自推动力,使反应料液在管程连续循环流动、混合和反应,完成传质传热过程,实现目标要求。本发能够提高传质、传热效率,提高换热、移热能力,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艺危险度,规避热失控风险,提高反应安全性,有利于实现化工本质安放大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力连续硝化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硝化反应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工领域,通常采用浓硝酸、混酸等作为硝化剂,具有反应放热量大、非均相传质、传热等特点。传统工艺大多采用间歇或半间歇釜式等形式,釜式工艺为批次生产,技术落后,单釜物料量大,传质、传热效率较差,物料分散性相对较慢,容易导致原料累积;升降温通过夹套传导,夹套壁与物料中心距离较远,热传导速度较慢,升降温时间长,反应热无法及时移除,反应过程中局部超温等现象;温度计检测点距离夹套壁和物料中心均有一定的距离,温度测量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的硝化等危险工艺,不能及时准确地显示实际温度值,容易发生热失控,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此外,釜式间歇工艺,反应器内物质量大,潜在的能量规模大,一旦发生热失控,硝化反应放出的热量将导致大量物料温度升高,引发多硝化、氧化等副反应发生,引发物料高温分解,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不符合“绿色化学、本质安全”的发展要求,硝化危险工艺在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009年,储春艳报道(4-氯-3,5-二硝基三氟甲苯[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09:33-43)采用发烟硫酸和发烟硝酸配置混酸后,升温至85℃,滴加4-氯-3-硝基三氟甲苯,缓慢升温至110℃保温4小时,再降温至105℃,补加硝酸后,升温至110℃保温6小时,4-氯-3-硝基三氟甲苯含量小于0.5%,反应转化率高。但是,该工艺为间歇工艺,反应总时间超过10小时,反应器内物料累积和热累积很大,一旦发生热失控,物料本身温度将迅速升高,引发分解,反应工艺危险度很高。
2017年,刘东等报道(农药,2017,56(1):878-881)及专利CN 106083596B采用三釜串联装置进行连续硝化制备2,5-二氯硝基苯反应,硝化反应温度为60~70℃,停留时间2~7h,2,5-二氯硝基苯含量均在99.5%以上,但是,该工艺反应器仍然为反应釜,热失控风险较高。
与传统釜式工艺相比,(1)自动力连续硝化技术采用管式反应器,换热面积大幅增加,传质、传热效率显著提高。(2)夹套壁与物料中心距离大幅缩短,温度测量装置与物料中心和夹套壁间距离也很短,温度响应及时,温度测量和控制精准度提高。(3)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短,进料、出料等操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反应器内的物料量少,能量规模显著降低,体系热失控风险降低,即便发生热失控,硝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同时被反应器及换热介质吸收,体系温升较小,体系失控后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小于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TDx),工艺危险度显著降低,实现本质安全,保障生产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自动力连续硝化的方法及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自动力连续硝化装置,自动力连续硝化装置包括自动力发生室(4)和两段环流室,其中自动力发生室(4)内设有转轴(3),所述转轴(3)下端设有推进叶轮(5),所述自动力发生室(4)下端与一段环流室上端固连,一段环流室下端经放大连接管(11)与二段环流室下端相连,二段环流室上端通过连接管(6)与所述自动力发生室(4)上部相连,形成完整环流;一段环流室内充满换热介质并设有多个一段环流管(7),二段环流室内充满换热介质并设有多个二段环流管(8),且一段环流管(7)上端与所述自动力发生室(4)连通、下端与所述放大连接管(11)连通,二段环流管(8)下端与所述放大连接管(11)连通、上端与所述连接管(6)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安全科学研究(沈阳)有限公司,未经中化安全科学研究(沈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86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